Login

「席巴女王」臺南一中校友管樂團第43次竹園留聲音樂會

  • Philip Chou
  • 早安,收音很不錯,了不起
  • 2017/02/04 20:20:36
    檢舉
  • 范偉民
  • GOGOGO
  • 2017/02/04 19:29:26
    檢舉
  • Han-Ciang Fang
  • 安安大家好
  • 2017/02/04 19:24:02
    檢舉
  • 10years
  • 只要用FB或是Google帳號登入,就可以在留言版上留言。
  • 2017/01/27 02:06:36
  1. 觀看影片 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選粹 Aaron Copland: Experts from Appalachian Spring

    《阿帕拉契之春》是柯普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此曲是為了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 (Martha Graham, 1894-1991) 所譜寫。

    柯普蘭原將樂曲命名為 Ballet for Martha,一直到葛蘭姆的舞團演出前,才定名為《阿帕拉契之春》。其以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 1899-1932)的詩集《橋》 (The Bridge)之中的詩篇〈舞蹈〉(The Dance)命名。

    故事以美國的拓荒時代為背景,描述十九世紀前半葉的阿帕拉契山上,一對夫妻的新婚故事。慶祝舞會上,年輕的墾荒者夫婦向鄰居及親友分享對於未來生活的喜悅及憂愁。全曲以讚美詩《簡單的禮物》(Simple Gifts)做為主題變奏。

    在原本的芭蕾舞版本中,柯普蘭運用了 13 項樂器的室內樂編制 (管、弦樂器兼有)創作,由 8 個不間斷的段落組成。

    1945 年,柯普蘭將此曲改編為較大型的管弦樂組曲,除了擴大編制外,音樂內容也有所增添、 修改;並於同年獲得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ce)。 此次音樂會演出版本,由美國作曲家隆費爾德(Robert Longfield)自原曲挑出若干片段改編。

  2. 觀看影片 伯恩斯坦《大城小調》 Leonard Bernstein: Wonderful Town

    《大城小調》是一部由伯恩斯坦譜曲,並以費爾茲(Joseph A. Fields, 1895-1966) 和喬多洛夫(Jerome Chodorov, 1911- 2004)的著作為藍本的音樂劇。 該劇於 1953 年在百老匯首演,並獲得許多獎項。

    劇情主要描述茹絲(Ruth)和艾琳(Eileen)姊妹兩人從俄亥俄州來到紐約市的格林威治村居住,並分別在此努力成為作家與 演員的奮鬥、愛情故事。

    劇中配樂結合多種由美國文化催生,風格迥異的音樂類型,如搖擺樂(swing)、散拍音樂(ragtime)、康加舞曲(conga)與芭蕾(ballet)等,並採用典型的百老匯音樂劇聲響效果,貼切描寫紐約大城市的豐富與燦爛。

    此劇於演出後的幾年內迅速退燒,直到1999年,由現任柏林愛樂藝術總監——賽門・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 b.1955)與英國伯明罕當代音樂組織 (Birmingham Contemporary Music Group)共同策畫製作,同時邀集知名歌手金克莉絲威爾 (Kim Criswell, b.1957) 和麥唐娜(Audra McDonald, b.1970) 擔綱女主角,成功重新詮釋這部精采且經典的音樂劇,同時錄製專輯,成為目前市面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流行的版本。

    此次音樂會演出由比利時作曲家佛托曼(Luc Vertommen)擷取音樂劇中的〈序曲〉(Overture)、〈康加舞曲〉(Conga)、〈鄉村芭蕾〉(Ballet at the Village Vortex)和〈搖擺樂〉(Swing)四個精彩片段,所改編的管樂組曲版本。

  3. 觀看影片 雷史畢基《貝爾吉斯-席巴女王》 Ottorino Respighi: Belkis, Regina di Saba

    1931 年 10 月 20 日,雷史畢基完成了全長 7 幕、近 80 分鐘的芭蕾舞劇《貝爾吉斯-席巴女王》,隔年,在義大利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演。並加入了西塔琴、風聲機、合唱團、說書人,以及中東打擊樂器等元素,甚而刻意模仿古希伯來的樂曲旋律。

    1934 年,雷史畢基將劇中的部分配樂,改編為四個樂章、長度約 25 分鐘的管弦樂組曲,而為了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有些樂團會交換第二與第三樂章的演出順序。此次音樂會演出的管樂版,是由日本作曲家木村吉宏(Yoshihiro Kimura)所改編。

    西元前五世紀,貝爾吉斯(Belkis)是席巴王國的女王。該王國約成立於西元前八世紀,後於西元五世紀至六世紀時,因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連鎖反應而滅亡;席巴一帶約是現今的衣索比亞,一說為橫跨衣索比亞與葉門的王國。席巴女王的故事則出自《聖經・列王記》。

    第一樂章〈所羅門王之夢〉(Il Sogno di Salomone):由長笛與單簧 管獨奏起始,雙簧管、英國管(此次以高音薩氏管代替)尾隨在後,彼此以旋律交織出所羅門王所仰望,那片繁星點點的璀璨星空;明亮的和弦鋪陳,莊嚴且神聖的進行曲出現;而後,次中音薩氏管(管弦版為大提琴)獨奏,輔以豎琴溫柔地撥奏。此段主題也是貝爾吉斯與所羅門 王擦出火花的戀曲。

    第二樂章〈戰舞〉(La guerresca):此樂章以不規則的 3/2+3/4 拍子為基礎節奏,定音鼓劃破寧靜,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以強有力的節奏揭開戰舞的序幕,旋律嘎然而止。此時戰鼓聲響,唱著中東風味旋律的降 E 調單簧管登場;前段主題再現後,速度更為緊湊,木管、銅管、小鼓與定音鼓陸續加入,樂章雖短,卻大大考驗樂手的演奏技巧。

    第三樂章〈貝爾吉斯的黎明之舞〉(La danza di Belkis all''aurora):貝爾吉斯躺在孔雀綠的睡椅(Divan)上,由四名黑奴悉心照料。破曉時分,醒來的貝爾吉斯舉起雙手,赤腳為冉冉升起的旭日起舞。此樂章由長笛獨奏起頭,單簧管、鋼片琴(此次由鐵琴替代)接續長笛,浪漫、曖昧的旋律中,同時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

    第四樂章〈狂歡之舞〉(Danza orgiastica):此部芭蕾舞劇結尾的最高潮。在所羅門王的宮殿,種植雪松以及棕櫚的花園裡,短笛與其他木管樂器以華麗的快速音群,為一場將要登場的熱鬧慶典揭開序幕。少男少女、戰士、各個種族的奴隸紛紛起舞,歡笑聲不絕於耳。這時,鑼聲響起,樂團漸弱,小號娓娓唱出動人旋律;雙簧管逐漸加快速度,定音鼓再次敲響,樂團氣勢漸趨滂礡,兩個巨大座椅自遠處升起,端坐其上的,正是所羅門王與貝爾吉斯,舞台上與台下的小號手,為其吹響進場的號角,全場也以熱烈的掌聲迎接他們到來。

  4. 觀看影片 Encore 1

  5. 觀看影片 Encore 2

回上一層節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