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陳佳伶鋼琴獨奏會

  • 蔡牧童
  • 太好聽了!繼續分享您的作品哦!
  • 2018/01/08 11:52:41
    檢舉
  • 10years
  • 只要用FB或是Google帳號登入,就可以在留言版上留言。
  • 2017/12/27 20:30:58
  • 10years
  • 留個言給今天的表演者,表達您對她/他的支持吧!
  • 2017/12/27 20:30:58
  1. 觀看影片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二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作品871

    前奏曲

    此首前奏曲與賦格曲創作於1740年。C小調,4/4拍,二聲部,旋律明朗、節奏輕快。整曲左右手將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交替互唱、模進,並以三度、六度音程的關係連續進行。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C小調開頭,第二部分則為Eb大調,最後結束於C小調。第二部分加入更多裝飾音,增添趣味性。


    賦格曲

    C小調,4/4拍子。四聲部,但大多以三聲部展開,架構似三段體(ABA’)。主題與答題維持音程四度與五度的關係。開頭為單純二聲部,逐漸增加為三聲、四聲部,結尾再回到三聲部。B段主題主題增值、主題反向,由二聲、三聲部,增加為四聲部,並不斷出現密集接應,使織度更顯厚實豐富,也增添樂曲張力。

  2. 觀看影片 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53《華德斯坦》

    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
    第二樂章 甚緩板
    第三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

    此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803年,完成於1804年,為貝多芬中期作品。C大調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此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為了感念華德斯坦伯爵的提攜,而創作獻給伯爵的,因鍵盤樂器的改進,聲響對比呈現之音樂張力,顯現貝多芬的創作由古典轉為浪漫的風格。


    第一樂章

    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大調,4/4拍,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由節奏型動機所構成,低音部重複和弦震音宛如萬馬從遠方奔至,搭配右手音階上下行動機,氣勢輝煌,戲劇張力十足。第二主題則為聖詠般的旋律,以和弦構成,溫暖柔和,和第一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發展部為第一主題之開展,調性不斷游移。左手由和弦震音轉為琶音,接著與右手以三連音相互唱和。再現部以不間斷的音階上行模進銜接第一、二主題,尾奏重現第一主題,以鏗鏘有力的和弦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甚緩板(Adagio molto),F大調,6/8拍。為單純的三段體,情感深刻、沉穩而內斂,此樂章於開頭標示序奏(Introduzione),並於尾部以延長音進入輪旋曲式的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C大調,2/4拍,輪旋曲式。結構為輪旋曲式(ABACAB’+ Coda)。A段的主題簡單樸素,B段以三連音分解和弦為素材,節奏緊湊富有張力並轉為強而有力的聲響。C段以八度交錯奏出旋律,接著以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之流竄搭配八度雙音,氣勢恢弘澎湃。尾奏急板除了回顧主題,也大量使用八度雙音、長震音、音階與琶音,使全曲攀至震懾人心的最高潮。

  3. 觀看影片 葛拉納多斯:音樂會的快板,作品46

    西班牙作曲家葛拉納多斯是西班牙民族樂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浪漫主義音樂,既有西班牙音樂明快率直、多情浪漫的特徵,又蘊藏著憂鬱的色彩,如同蕭邦一般,力圖在音樂中挖掘深層的情感,因此被譽為「西班牙的蕭邦」。

    《音樂會的快板》創作於1903年,甚快板、精神抖擻地(Molto Allegro, spiritoso),C#大調,2/4拍,三段體加上尾奏(ABA’+ Coda),曲風喜悅、激動而華麗。開頭為兩小節導奏,隨即進入呈示部。A段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明亮、熱情,節奏明快,猶如年輕人喜悅奔跑的情景。第二部分安靜、柔和,帶點憂鬱的情感,節奏不斷變化加上音樂的流動,呈現出長線條、如波浪起伏的旋律外型,而右手內聲部猶如吉他的音型,令人想起葛拉納多斯《十二首西班牙舞曲》(Danzas Españolas, Op. 37)第五首《安達魯沙舞曲》(Andaluza)的吉他節奏。B段為G大調,將A段第一部分之分解和弦音型,以柔情的姿態展現出來,隨即右手八度和弦運用了三連音及附點節奏特色,使音樂變得激烈狂喜,展現B段的戲劇性。A’段再次回到C#大調,重現A段第一、二部分,第二部分之音型由單音改為飽滿的和弦。尾奏運用A段第一部分的素材,加上雙手交替演奏八度音型,將音樂推向嘹亮、輝煌的巔峰,結束全曲。

  4. 觀看影片 蕭邦:兩首夜曲

    作品15之3 緩板
    作品62之1 行板


    作品15之3 緩板

    作於1830-1833年間。緩板(Lento),G小調,3/4拍,旋律單純,左手多為一致的四分音符。此曲力度由pp至ff,有明顯的強弱對比。此曲共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樂段悲傷中帶點反抗,直到頂點才平靜下來,在優美的轉折後轉為重複長音,有如幽靜的鐘聲,進入安慰與希望的第二樂段。第三樂段之旋律與前兩段皆不相同,使用F大調,最後轉為G小調作結。


    作品62之1 行板

    作於1846年,為蕭邦一生中最後的兩首夜曲之一。行板(Andante),B大調,4/4拍,三段體加上尾奏(ABA’+ Coda)。樂曲以分解和弦開頭,隨即進入A段,旋律平穩優美,藉由同音異名手法(D#=Eb)銜接至B段,並轉為Ab大調。B段完結後再次運用同音異名手法(D#=Eb),並以連續的顫音和修飾轉回A’段。

  5. 觀看影片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22

    此曲創作於1830年,分為〈流暢的行板〉及〈波蘭舞曲〉兩個部分,蕭邦以第二部分的波蘭舞曲為主要架構,並將流暢的行板附加上去成為序奏。〈流暢的行板〉G大調,6/8拍,以分解和弦伴奏襯托優美的旋律線條,此段安詳恬靜、有如夜曲般,悠行於平靜的湖間,中段行至3/4拍,四部的聖詠曲,之後又回到6/8拍的行進。

    〈波蘭舞曲〉Eb大調,3/4拍,為三段體加上尾奏(ABA+ Coda)。先由號角般的音型所帶出波蘭舞曲節奏的序奏開始,層層堆疊的和聲進入最高點,由撥奏(pizzicato)引出Eb大調的主題,舞曲的主題表現優雅的貴族氣息,內容豐富燦爛,每當主題再現時,蕭邦運用更多的裝飾手法加以變化,各段落間由樂團齊奏(Tutti)串聯。B段主題移至C小調,充滿波蘭的詩情風格,接著再回到Eb大調A段進入尾奏。尾奏以琶音及半音階的音群製造出華麗的效果,最後在如浪潮般的Eb大調I級分解和弦製造出最高潮後,以fff的力度,強調Eb大調的主音,結束華麗的全曲。

回上一層節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