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年少英雄》臺南一中校友管樂團第44次竹園留聲音樂會

  • Nicole Nept
  • <3
  • 2017/08/09 20:17:12
    檢舉
  • 10years
  • 只要用FB或是Google帳號登入,就可以在留言版上留言。
  • 2017/08/06 03:21:30
  • 10years
  • 留個言給今天的表演者,表達您對她/他的支持吧!
  • 2017/08/06 03:21:30
  1. 觀看影片 理察・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Richard Wagner (arr. by Douglas McLain) : Rienzi

    《黎恩濟》(Rienzi,der Letzte der Tribunen,WWV 49),全名為《黎恩濟,
    最後的護民官》,是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早期所譜寫的五幕大歌劇,該劇
    使華格納一夜成名,開啟了樂劇大師之路。1836 年起擔任柯尼斯堡指揮的華
    格納,讀過李頓(Bulwet Litton,英國小說家)的小說《柯拉・第・黎恩濟》(Cola
    di Rienzi)後產生興趣。於 1837 年夏天停留德勒斯登期間,將其改寫做大歌劇。
    該劇於 1842 年 10 月 20 日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由華格納親自指揮首演大獲成
    功,使華格納有了輝煌的起步。12 月 12 日,華格納再次於德勒斯登指揮《黎
    恩濟》的演出,並於次年被任命為宮廷劇院的樂長。該故事敘述了 14 世紀中
    葉的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的故事:黎恩濟因率眾反抗貴族們的暴虐使羅馬市民恢
    復自由,卻由於妹妹跟青年貴族的戀愛和其他因素,受到市民誤解而被殺,結
    果羅馬市民的自由也隨著消失,全劇演出時間長達 6 小時。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 ~ 1883),德國作曲家,以歌劇聞名。
    異於其他歌劇作者,他不但作曲,還編寫歌劇劇本,是德國歌劇史上重要人物。
    承莫扎特、貝多芬傳統之先,啟後浪漫主義潮流之後。提出整體藝術的概念,
    整合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這些概念後來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
    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共花 26 年才完成。華格納後期作品以複雜的音樂
    織度、豐富的和聲及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靈活使用主導動機:也就是會和特
    定人物、地點或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小節音樂。華格納在音樂史上不僅影響
    古典音樂,更有人認為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撰文 / 鄭宏元

  2. 觀看影片 邁克爾・達拉戈:《怒氣衝天》-為定音鼓與管樂團所作的協奏曲 Michael Daugherty : Raise the Roof, for Timpani and Symphonic Band

    本曲最早由底特律交響樂團(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委託所作,該版本於
    2003 年 10 月在底特律首演。
    達拉戈自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與紐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擷取靈感,這兩棟建築,分別在歷史上具有象徵意義。前者在尚未
    峻工的 10 世紀時,就已經是法國的宗教中心;後者則位居全球最高建築寶座
    40 餘年。
    2007 年,密西根大學交響管樂團音樂總監海斯寇克(Michael Haithcock),委
    託達拉戈改編為管樂團版本,並於當年 3 月完成首演,迄今已是 21 世紀極具
    代表性的定音鼓協奏曲之一。
    樂曲開頭,由長笛與低音號各自唱出貫穿全曲的兩組主題。首段,由長笛和定
    音鼓分別演奏文藝復興時期,在教堂常見的「素歌」(plainchant);第二段,
    達拉戈則運用倫巴(rumba)的變化型節奏「guaguanco」,讓低音號吹奏的旋律,
    為樂曲增添全新色彩。而不時穿插的鋼琴,也有畫龍點睛之效。
    不僅如此,為了充分在作品中,展現定音鼓可能擁有的音色,達拉戈讓獨奏者
    將鈸放置在鼓面上演奏、透過快速換音演奏旋律;同時要求獨奏家以特製的沙
    鈴鼓棒、鼓刷以及一般鼓棒敲擊定音鼓,增加音色變化。
    透過靈活運用教堂的素歌,以及倫巴節奏,作曲家讓這兩種看似衝突的風格,
    完美融合在全長 13 分鐘的作品中。如此精巧的手法,更激發了達拉戈後續所
    創作的打擊樂相關作品。
    「這首曲子透過大小調和弦的轉換,就像逐步利用磚塊、石頭搭建出一道屬於
    音樂的『牆』,《怒氣沖天》藉由漸強的旋律變化與鮮明的對比,讓樂團在演
    奏音樂的過程中,建構出全新的空間感。」達拉戈在作品中如是說。

    撰文 / 陳又誠、蔡立勳

  3. 觀看影片 菲利浦・威爾比:《上低音號協奏曲》 Philip Wiby : Concerto for Euphonium

    Philip Wilby 寫給英國上低音號演奏家 Robert Childs 的上低音號協奏曲在 1995
    年的跨年夜完成,為了結合上低音號的優美歌唱性以及爆發力,作曲家延展了
    本曲的長度,擴大到兩個部份共四個樂章。
    Part One 開頭以一個奏鳴曲的結構開始,在不太快的速度下轉換流暢的線條以
    及快速音群,然而作曲家運用了六連音的手法,讓樂曲聽起來更加緊張。第二
    樂章 -Zeibekikos,是一種希臘的舞蹈,以瘋狂的快速音群,讓上低音號演奏家
    在舞台上展現高超的技巧,並在碎裂聲中結束 Part One。
    Part Two 不同於 Part One 的瘋狂,Part Two 第三樂章以慢版開始,加上弱音器
    讓音樂產生不一樣的色彩,優美的旋律後,樂句帶著緊張不安的情緒加速到第
    四樂章,整個第四樂章圍繞在錯綜複雜的樂句對話中,從緊張不安的音樂,到
    開闊壯麗的音樂,再到最後獨奏者與樂團間的快速對話,以響亮的高音 bE 結
    束全曲。

    撰文 / 林子祥

  4. 觀看影片 二重奏

  5. 觀看影片 帕西・奧爾德裏奇・葛人傑:《擬莫里斯舞曲》 Percy Grainger : Mock Morris

    帕西•奧爾德裏奇•葛人傑 (Percy Aldridge Grainger,1882~1961),是著名的澳
    洲籍的美國鋼琴家、作曲家、以及薩克斯風演奏家。葛人傑的一生,致力在
    英國民謠的發展與推廣上,其貢獻產生深遠的影響力。他最著名的作品有 : 管
    弦樂作品「岸邊的茉莉」 (Molly on the Shore)、「果核組曲」 (In the Nutshell
    Suite) 以及管樂作品「林肯郡花束」(Lincolnshire Posy)。
    《擬莫里斯舞曲》(Morris Morris)一曲是由帕西•奧爾德裏奇•葛人傑於
    1910 年為弦樂團了而創作,靈感來自傳統的英國莫里斯民間舞蹈。整個樂曲
    輕快活潑,營造了「慢跑」的畫面感,以同樣的速度貫徹整個樂曲。美國作曲
    家和教育家約瑟夫•克里寧斯(Joseph Kreines,1936~)於 1991 年將此作品改
    編為管樂團版本。

    撰文 / 吳政霖

  6. 觀看影片 賈科莫・普契尼:《杜蘭朵》選粹 Giacomo Puccini (arr. by Yo Goto) : Selections from Turandot

    《杜蘭朵》為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劇,劇本改編自卡洛•戈齊(Carlo Gozzi,
    義大利劇作家,1720 - 1806)的創作。普契尼在世時未能將此部作品寫完,而
    是在其死後,才由弗蘭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草稿將全
    劇完成。該劇於 1926 年 4 月 25 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1867 - 1957)擔任指揮。
    「杜蘭朵」來自義大利文的「Turandot」的音譯,而此詞本身就來自波斯語的
    「Turandokht」,由「Turan」(圖蘭,地名)和「dokht」(女兒)兩個字組成,
    意即「圖蘭之女」。
    在古中國時,朝廷曾昭告天下「欲娶公主杜蘭朵者,須答對公主的三個謎語;
    但若有錯誤,則要處以死刑。」於是有位波斯王子千里迢迢地前來挑戰,但卻
    因為答題失敗將在月出之時被斬首。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富(Calaf),在
    北京城與父親帖木兒(Timur)、侍女柳兒(Liu)重逢後,恰好見到杜蘭朵公
    主親自監督波斯王子的處決。卡拉富被公主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不顧父親、
    柳兒和三位大臣的反對前去應婚,並且答對分別為「夢」、「心臟」(或是鮮血)
    和「杜蘭朵」的三道謎語。但是公主卻不願遵守承諾,拒絕嫁給卡拉富。於是
    卡拉富出了一道題目給公主,若能在天亮前知道他的名字,不但不強娶公主,
    甚至自願被處死。那晚公主便捉了卡拉富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嚴刑逼供,
    柳兒為了守護秘密最後選擇自盡,卡拉富知道後指責公主無情冷血。到了天亮
    時公主仍然不知道卡拉富的名字,卡拉富以強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並且
    報上了自己的真名。最終公主沒有殺了卡拉富,反而公告天下下嫁卡拉富,並
    說卡拉富的名字叫:「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本次演出的選粹版本節選全劇中的六個片段:「北京城的百姓們」(Popolo di
    Pekino)、「磨利刀子」(Gira la cote)、「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我
    的勝利」(La mia vittoria)、「吾皇萬歲萬萬歲」(Diecimila anni al nostro
    lmperatore)與「父王」(Padre augusto)。
    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 - 1924),義大利作曲家。著名的作
    品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都是當今仍然頻繁
    演出的歌劇。賈科莫•普契尼出生在義大利托斯卡納盧卡的一個音樂世家。普
    契尼原為教堂的管風琴演奏家與唱詩班教師,直到欣賞了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威
    爾第(Giuseppe Verdi,1813 - 1901)的歌劇《阿依達》(Aida)之後,才決定
    成為一位歌劇作曲家。

回上一層節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