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March / John Philip Sousa
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 蘇沙
在音樂史上,大概很少有作品如同蘇沙(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的進行曲一般,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愛國主義色彩、廣泛的影響力、以及商業性的成功。進行曲這個樂種在蘇沙手上大幅革新,形式、內容、表現手法的多元呈現,為他博得了「進行曲之王」(The March King)的美名。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蘇沙」這個名字是少數享譽全球的演出家,蘇沙樂隊(The Sousa Band)在1892年至1931年間進行巡迴演出,包括四次歐洲巡迴、一次世界巡迴,足跡遍及全美、歐洲大陸、以及世界主要的英語系國家,演出總場次更是超過一萬五千場。
1896年,蘇沙在接獲了經紀人過世的消息後,從歐洲假期中匆匆返美,一首進行曲的樂念在旅途中萌生,同年的聖誕節完成了這首《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進行曲。1898年,美西戰爭的爆發使蘇沙樂隊原定的第一次歐洲巡迴宣告中止,但也正好讓《星條旗永不落》搭上了愛國主義的順風車。
蘇沙策劃了名為《Trooping of the Colors》的遊行劇場(Pageant),為期兩個月巡迴全美23個主要城市,由蘇沙樂隊、大型合唱團、民兵部隊等合作演出多首發揚愛國精神的曲目,同時為《星條旗永不落》填上歌詞,唱出「為自由的旗幟歡呼吧!」(Hurah for the flag of the free!)。從此《星條旗永不落》名氣扶搖直上,觸動人心而廣受歡迎,蘇沙樂隊的團員甚至想不起這首曲目是否曾在往後任何的一次演出中缺席。曲成90年後,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星條旗永不落》定為「美國國家進行曲」。
中段(Trio)往往是進行曲的精華,曲子在此轉調(蘇沙的進行曲通常轉至下屬調),以優美的長線條旋律線,平衡前兩段節奏感強烈的主題,並在情緒暫時緩和後準備迎向曲終的高潮。蘇沙的進行曲依照中段的結構長短分類,《星條旗永不落》屬於「延伸中段」(Extended Trio)的類型,以一般進行曲兩倍長的第三主題(32小節)以及插入段(Break)為顯著特色,同樣結構類型的進行曲如《自由鐘》(The Liberty Bell)等。
《星條旗永不落》中的「三分天下」
《星條旗永不落》全曲中最著名、也是最精彩的段落,莫過於中段主題反覆出現第三次時,在蘇沙優異的對位手法下寫成的三個層次的主題旋律。蘇沙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的構想是用三個主題來營造進行曲的高潮:一支寬廣遼闊的主題(中段主旋律)象徵美國北部;美國南部帶有著閒散的優美與浪漫(短笛對位旋律);而美國西部,則是扛起一切、強而有力的推進旋律(長號對位旋律)。」
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自2015年起開始了《蘇沙進行曲全集》(The Complete Marches of John Philip Sousa)的重新編訂與錄音計畫,並採免費下載的方式提供給大眾。按作品出版年份排序,目前發行至第三集,收錄至蘇沙總共137首進行曲中的第55首。本次演出使用的正是這套新的版本。
Concerto in F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 George Gershwin
F大調鋼琴協奏曲 / 蓋西文
1924年,在紐約一場名為「現代音樂實驗」(An Experiment in Modern Music)的音樂會中,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親自首演了他今日最著名的《藍色狂想曲》(Blue Rhapsody),造成空前轟動。當時台下滿是重量級樂界名家:海飛茲、蘇沙、史托考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史特拉汶斯基等人,而其中紐約交響樂團(即後來的紐約愛樂)的指揮達姆洛許(Walter Damrosch)慧眼獨具,看中了爵士樂與古典樂的絕妙融合,委託蓋西文為他的樂團創作一首「正規」的鋼琴協奏曲。
接下委託的蓋西文由於手頭上還有三齣百老匯的音樂劇合約,一直到隔年5月才開始動筆。蓋西文雖有作曲才能,但理論基礎薄弱,曲式與管弦樂法方面的知識尤其不足;然而他憑著音樂天賦,竟然只靠買來相關的理論書籍自學,便大致掌握了協奏曲的創作要領。同年9月完成了雙鋼琴譜,最初標題草擬為《紐約協奏曲》(New York Concerto),不過後來決定摒棄標題,定調為絕對音樂。
11月,以傳統協奏曲的快-慢-快三樂章格式寫成的《F大調鋼琴協奏曲》(Concerto in F),在蓋西文首次親自完成的管弦樂配器下正式誕生(《藍色狂想曲》的配器是由編曲家葛羅菲(Ferde Grofé)所編寫)。這首協奏曲可視為蓋西文作曲技法的里程碑,管弦樂法的運用也讓英國作曲家華爾頓(William Walton)讚譽有加;源自爵士樂的動機主題與古典樂細膩而完整的結構,在三個樂章之間環環相扣、緊密連結。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第一樂章以三個主要的節奏型態與旋律主題交織而成:查爾斯頓舞(Charleston)的節奏、上下行奔馳的五聲音階、以及情感熱烈的一組主、副旋律。
查爾斯頓舞名稱源自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城,在詹姆斯.強森(James P. Johnson)創作的百老匯伴舞音樂《查爾斯頓》(The Charleston)的帶動下於20、30年代盛極一時。這個經典的切分節奏型態在第一樂章,乃至整首協奏曲,處處可見它的影子或是各種變奏藏身其中。
省略第二個音階音的五聲音階音型,以附點的節奏型態上下行奔馳,在曲中起到段落銜接以及向前推進的作用。
鋼琴獨奏首次出現時帶入了連續切分節奏的第三主題,之後與英國管等的副旋律交融。這組主、副旋律不斷交換配器色彩,最後由副旋律的變形啟發樂章中段的慢板旋律,並發展至高潮。
第二樂章 慢板 – 稍快的行板(Adagio – Andante con moto)
第二樂章充滿著藍調(Blues)音響,圍繞著藍調和弦進行,以及兩個承先啟後的藍調主題展開:
裝上毛氈弱音器(Felt Crown Mute)的小號獨奏呈現藍調第一主題,極長的旋律線條和將近兩個八度的大跳,對獨奏者是相當大的考驗。
如同班鳩琴撥奏音響的伴奏中,鋼琴獨奏領進弱起拍、稍快的藍調第二主題,並在之後發展出預示第三樂章的重複音動機。
在兩個主題交互出現多次後,樂章尾段一支全曲最動聽的主題旋律鋪展開來,反向呼應著第一主題的二度交替音型。
第三樂章 激動的快板(Allegro agitato)
第三樂章是快速的輪旋曲(Rondo),開頭首先奏出第二樂章提示的重複音音型作為主題,接著以較快的節奏感再度引入前兩個樂章的各個主題,在不斷的轉調、奇偶數拍子和速度快慢的交替中,同時與重複音音型主題重新構成各種新的變奏以及配器。曲終在整個樂團激動的齊奏顫音(Trill)音響下,鋼琴最後回顧了一次五聲音階音型後結束全曲。
Fly Me to the Moon
帶我飛向月球
Music & Lyrics by Bart Howard
Fly me to the moon and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
Let me see what spring is like on Jupiter and Mars.
帶我飛向月球,讓我在繁星間遨遊;帶我看看木星和火星上的春天是何種樣貌。
1954年,曼哈頓的一間小酒吧《藍天使》(Blue Angel)裡,在作曲家霍華德(Bart Howard)的鋼琴伴奏中,駐唱歌手悄聲唱起作曲家的新作品《In Other Words》(換句話說),這是一首恬靜慵懶的三拍子慢速華爾滋(Waltz),篇幅與歌詞都相當簡潔,卻滿溢著令人流連忘返的意境與深情。在場想必沒有人料到,這首曲子就是後來以《Fly Me to the Moon》(帶我飛向月球)之名傳唱不絕的經典作品。
《In Other Words》曲成後便在爵士歌手和酒吧駐唱歌手間爭相翻唱,很快就名列爵士標準曲(Jazz Standards)之一。1960年,影星兼爵士歌手的佩姬.李(Peggy Lee)在一場電視節目中的詮釋更加速了這首曲子的流傳,日後也說服作曲家將曲名變更為今天我們熟知的《Fly Me to the Moon》。
到了1964年,問世不過短短十年間,《Fly Me to the Moon》就已經累積了超過100個翻唱版本。然而這一年,一個新的翻唱版本的出現卻讓這首曲子不僅聲勢不減,還往下一個里程碑繼續邁進。這是由三位爵士樂大師的黃金陣容所演繹的版本:昆西.瓊斯(Quincy Jones)的編曲、貝西伯爵(Count Basie)和他的樂團伴奏、再加上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歌聲,正式確立了《Fly Me to the Moon》在音樂史上屹立不搖的經典地位。瓊斯的編曲一改原曲的慢速華爾滋風格,以輕快的中速搖擺樂(Swing)風格深植人心,本次演出的版本便是依據此版本所編寫的。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中,隨著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in)跨上月球的腳步,辛納屈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也名副其實的,成為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音樂。1995年的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採用了《Fly Me to the Moon》為片尾曲,並在全部26集中就使用了14個不同的版本。
My Way
我心堅持
Music by Claude François & Jacques Revaux / English lyrics by Paul Anka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I did it my way.
而遠遠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循我心所堅持。
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1915-1998)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男歌手之一,儘管在貓王(Elvis Presley)等人開啟的搖滾樂時代到來以後,其音樂魅力仍然跨越世代,可說是當代叱吒全美樂壇的頭號人物。辛納屈的音樂風格囊括民謠、傳統流行樂、以及搖擺樂(Swing)、大樂團(Big Band)風格的爵士樂等,歌曲往往真情流露而富有故事性。他一生音樂成就非凡,更跨足影壇,在葛萊美獎、奧斯卡獎兩項大獎中皆屢獲肯定。
1968年,加拿大歌手、詞曲創作者的保羅.安卡(Paul Anka)在法國的一次假期中偶然聽到了一首名為《Comme d'habitude》(一如既往)的法文歌曲。雖然他認為那份錄音相當差勁,但音樂本身卻有些可取之處,於是前往巴黎交涉這首曲子的版權,最後在作曲家保有抽取版稅權力的前提下,以一美元的極低價格取得了改編、錄音、出版等授權。
安卡在拉斯維加斯的夜總會巡迴演出中與辛納屈結識,某次機緣下,辛納屈向安卡透露了自己已對演藝工作生厭,想退出演藝圈,由於當時在搖滾樂崛起的環境下,他知道自己必須唱更多迎合大眾胃口的流行樂,但這是他所厭惡的。安卡回到紐約後,拿出先前拿到版權的法文歌曲,開始以辛納屈的心境寫下歌詞,並對原曲結構稍作變動,最終完成了這首經典名曲《My Way》(我心堅持)。
原曲的《Comme d'habitude》是描寫一位失去摯愛之人,仍每天一如既往的等待愛人歸來;而安卡的《My Way》則是講述一名即將離世之人回顧自己的一生,如何堅強、自信的面對人生中的挑戰,如何走過匆匆歲月而無悔,秉持內心堅持而自豪。此曲雖然未獲得立即性的成功,日後卻在英國排行榜上創下了連續122週的上榜紀錄,成為辛納屈最知名的曲目之一。歌詞內容的特殊性讓《My Way》帶有濃厚的告別意義,在英國也是人們最常使用的喪禮輓歌。
Send in the Clowns (from the 1973 musical "A Little Night Music")
小丑進場 / 選自音樂劇《小夜曲》
Music & Lyrics by Stephen Sondheim
But where are the clowns? Quick, send in the clowns.
Don't bother, they're here.
但小丑在哪裡呢? 快叫小丑進場! 不必費心了,他們就在這裡。
百老匯在40、50年代由幾位詞曲創作人組合,展開了美國音樂劇的黃金時期:作曲家羅傑斯(Richard Rodgers)與作詞家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的組合,代表作如《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等;作詞家勒納(Alan Jay Lerner)與作曲家洛維(Frederick Loewe)的組合,代表作如《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等。而繼他們之後活躍於百老匯的是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這位詞曲全能的創作奇才。
桑坦由漢默斯坦二世啟蒙音樂劇,早年以作詞家的身分與作曲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合作《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開始在百老匯嶄露頭角。桑坦的作品在70年代邁入成熟期,1973年擔綱詞曲創作的音樂劇《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改編自瑞典電影巨匠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在瑞典的夏夜魔力催化下,刻畫著著眾角色之間的多角感情恩怨、交織著淚水與歡笑的故事。
劇中女主角Desirée是一位風華不再的過氣女伶,年輕時拒絕了律師Fredrik的熱烈追求,如今回心轉意但早已喚不回當年錯過的戀情。孤身落寞、百感交集的Desirée彷彿嘆息般的低吟起了這首詞曲簡樸平實、卻隱伏著無限諷刺與惆悵的《Send in the Clowns》(小丑進場)。這個「小丑」暗指愚昧之人,身為演員的Desirée,她的人生舞台上理應不該出現馬戲團才有的小丑的;但當場景失序、演出大亂,還是趕快叫製造笑料的小丑進場來引開眾人的目光吧!然而她這才發現,在情場上不斷擦身而過、愚蠢而荒謬的兩人難道不正是所謂的「小丑」嗎?
《Send in the Clowns》是桑坦所有音樂劇中最成功的一首作品,著名的翻唱版本包括法蘭克.辛納屈、茱蒂.柯林斯(Judy Collins)、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等,也名列爵士樂標準曲(Jazz Standards)中。
Under the Boardwalk
海濱的木板道下
Music & Lyrics by Kenny Young & Arthur "Artie" Resnick
Under the boardwalk, down by the sea.
On a blanket with my baby is where I'll be.
我就會在那海濱的木板道下,與愛人同席一條毯子上。
50、60年代是嘟哇音樂(Doo-Wop)、靈魂樂(Soul)、節奏藍調(R&B)等黑人音樂的全盛時期,這些音樂類型從街頭走入了流行音樂市場,其中「漂流者」(The Drifters)是融合了這些樂種的代表樂團之一,這支擅長無器樂伴奏的聲樂組合為黑人重唱風格注入了新活力,進而成為當代的傳奇樂團。
「漂流者」是少有的長壽重唱樂團,自1953年創立至今,雖然成員流動率相當高,仍然在50至70年代間有過三次的黃金時期,唱紅名曲《Stand By Me》(伴我同行)的班伊金(Ben E. King)也曾兩度在這個團體中擔任主唱。
1964年,在「漂流者」預定灌錄新曲目《Under the Boardwalk》(海濱的木板道下)的前夕,主唱路易斯(Rudy Lewis)卻不幸猝死,最後請回前主唱莫爾(Johnny Moore)接手完成這份路音。此曲一出立即大獲成功,登上了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的第四名,日後也有相當多的翻唱版本,更於2004年名列滾石雜誌五百大歌曲。
《Under the Boardwalk》歌詞開頭用引用了「漂流者」1962年的熱門曲目《Up on the Roof》(屋頂之上),描寫一對海濱城鎮的戀人,相約在既可逃離熾熱豔陽、又能避開人群耳目的木板步道底下幽會。副歌相當反常的從大調轉到小調,是流行歌曲中十分罕見的作法。
Over the Rainbow (from the 1939 musical film "The Wizard of Oz")
彩虹彼端 / 選自電影《綠野仙蹤》
Music by Harold Arlen / Lyrics by E.Y. "Yip" Harburg
If happy little bluebirds fly beyond the rainbow, why, oh why can't I ?
如果幸福的青鳥都能在彩虹彼端飛翔,我又何嘗不能呢?
美國作家法蘭克.鮑姆(L. Frank Baum)舉世聞名的童話故事系列《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自1900年第一冊《奧茲國的偉大魔法師》(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出版以來便深受世人喜愛,不僅作者本人續寫了13冊續集,後人以「奧茲國」為題材的相關創作、依據原著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舞台劇、音樂劇等更是多不勝數。
電影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於1939年發行的同名音樂電影,可說是《綠野仙蹤》的眾多改編中最著名、也最出色的作品。儘管在當年的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項目敗給了《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由飾演女主角桃樂絲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所演唱的電影主題曲《Over the Rainbow》(彩虹彼端)則成功拿下了最佳原創歌曲。此後有數部採用此電影的音樂改編而成的音樂劇,其中以1987年的版本最貼近原劇。2011年,當今知名的音樂劇名家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在1939年電影的基礎上重新製作,並添寫新的音樂內容,再次掀起《綠野仙蹤》熱潮。
作曲家哈洛.亞倫(Harold Arlen)創作的《Over the Rainbow》起初遭到作詞家、電影執行製作人等的反對,認為音樂太過老成,不適合十多歲的芳齡少女演唱,所幸在喜愛此曲的總監製力挽狂瀾下,才挽救了名曲遭到埋沒的命運。《Over the Rainbow》旋律平易近人,歌詞通俗易懂,略顯哀傷的情緒中,憧憬著逃脫絕望混亂、暗雲密布的世界,走向寄託著夢想與希望的彩虹彼端。電影上映時值二戰期間,如此的詞曲內容在遠征歐洲的美國軍旅中蔚為風行,視為祖國的精神象徵。
如原著《綠野仙蹤》一般,《Over the Rainbow》在問世以來同樣有著無數的翻唱版本,更被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評為百大世紀金曲(Songs of the Century)之首,美國電影學會(AFI)也將它列為百年百大電影歌曲(AFI's 100 Years…100 Songs)之最。
Cry Me A River
淚流成河
Music & Lyrics by Arthur Hamilton
Come on and cry me a river, cry me a river. I cried a river over you.
來吧,為我淚流成河,我也曾為你淚流成河啊!
《Cry Me A River》(淚流成河)是一首失戀情歌(Torch Song),原本是寫給著名的爵士歌手費茲潔拉(Ella Fitzgerald),預計用在1955年的歌舞電影《憂鬱的凱利》(Pete Kelly's Blues)中,但後來原因不明未被使用,於是這首歌輾轉到了影星兼歌手的茱莉.倫敦(Julie London)手上。
倫敦在1956年的音樂喜劇電影《春風得意》(The Girl Can't Help It)中演唱的《Cry Me A River》,讓此曲的聲勢一炮而紅。靠著這首爵士樂代表作,倫敦在50年代搖滾樂盛行的樂壇中闖蕩,是少數能以搖滾樂以外的樂種擠進銷售排行榜的歌手。2005年電影《V怪客》(V for Vendetta)的插曲中引用的《Cry Me A River》也是使用倫敦的版本。
此後各種翻唱版本不斷出現,一樣屢次躋身排行榜。2009年,加拿大歌手布雷(Michael Bublé)發行了改編成與先前各家版本風格迥異的爵士大樂團(Big Band)版本,也就是本次演出的版本,收錄在他的第四張專輯《Crazy Love》中。這張專輯兩度登上告示牌200大專輯榜冠軍,更拿下第53屆葛萊美獎最佳傳統流行演唱專輯,全球銷量超過600萬張。布雷版的《Cry Me A River》前奏仿效了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系列電影的音樂風格,意圖製造「如電影般而極度誇張到爆表的音響」("Really cinematic, really over the top and bombastic")。
Another Day of Sun (from the 2016 musical film "La La Land")
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 選自電影《樂來越愛你》
Music by Justin Hurwitz / Lyrics by Pasek and Paul
And when they let you down, you get up off the ground.
'Cause morning rolls around and it's another day of sun.
當人們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為早晨到來,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青年才俊的美國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繼2014年推出廣受好評的爵士樂電影《進擊的鼓手》(Whiplash)之後,2016年再度從音樂主軸出發,編導了《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這部以「追夢」為敘事核心的愛情歌舞劇。
《樂來越愛你》在威尼斯影展作為開幕片首映後,風潮隨即席捲全球,在2017年的奧斯卡獎的14項提名中獲得6個獎項,包括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與查澤雷合作的賈斯汀.赫維茲(Justin Hurwitz)製作的電影配樂所拿下的最佳原創音樂與最佳原創歌曲;同年的金球獎更是七項提名全數獲獎。
女主角蜜亞(Mia Dolan)一心懷抱著演員夢,到處試鏡卻屢次碰壁;男主角賽巴斯汀(Sebastian Wilder)則是一位對爵士樂充滿熱情的落魄鋼琴家,夢想有朝一日能開一間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同樣處於人生低潮的男女主角在繁華的洛杉磯相遇,兩人盼互相勉勵、攜手前進。然而各自的理想和愛情觀等差異,卻使兩人間逐漸產生衝突...
電影在洛杉磯高速公路上的車陣場景中開啟序幕,從車上收音機流洩而出的各種音樂類型交雜成都市早晨特有的紛亂景致中,鋼琴和牛鈴(Cowbell)聲悄悄淡入《Another Day of Sun》(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這首開場曲目,精采絕倫的歌舞演出加上一鏡到底的大膽運鏡,同時見證著人們勇敢追夢的心路歷程。
旭曲交響管樂團
Auroture Symphonic Wind Ensemble
旭曲交響管樂團,成立於2015年秋,是由一群中部地區的管樂熱血青年所籌組而成。本團團名與「序曲」諧音,取其旭日東升,展開新局之意,期待能在中部地區揭開序章,將更多優秀、新穎的管樂作品推廣至中部地區的愛樂人士。
本團致力呈現管樂活潑、富含變化的萬種風情,曲風跨越古典與現代、抒情與搖滾,勇於挑戰經典樂章,但也持續大膽嘗試嶄新作品,成立以來,屢屢用別出心裁的選曲締造佳績:
音樂即是生活,生活即是音樂,旭曲不拘泥於傳統的框架,除了用不同類型的音樂彩繪出更豐富而精采的大千世界,我們更希望結合各個領域的菁英,合奏出如同浩瀚宇宙的宏大聲響!相信有顆赤誠愛樂之心的您,將感受到旭曲溫暖而真誠的聲音,我們也會持續在音樂巨人前默默耕耘,將美好的音符播種在豐饒的土地上。
指揮 符秦僥
Conductor / Foo Chwan-Yaw
1974 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洲。國中時,由吳進寶老師啟蒙學習打擊及上低音號,並於山葉音樂學校修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樂理課程, 17 歲時完成第一部根據青海民謠改編的管樂作品《花兒與少年》。
於吉隆坡修讀資訊工程時,加入馬來西亞八打靈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法國號演奏。同時期,也參與策劃青少年藝術工作坊舉辦的藝術行政管理營並擔任營隊講師。1993 至 1995 年間,曾擔任馬來西亞培華獨立中學管樂團指揮。
1996 年至 1999 年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期間,隨阮一凡老師及王戰老師學習小號,並由王戰老師指導學習指揮。
一直以來,他不斷自修編曲,目前已經累積超過二十部管弦樂佳作之管樂團改編版本,包括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蓋西文 F 大調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並由國內著名管樂團,例如:雅頌合奏團、國立師範大學管樂團、彰化青年管樂團等發表演出,皆頗受好評。
目前於國內多所國中小學擔任分部老師,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管樂團、金頌銅管樂團、雅頌管樂團、旭曲交響管樂團指揮。
鋼琴獨奏 王昱偉
Piano Soloist / Wang Yu-Wei
1991年生於台南市,小學一年級開始習琴,國中開始接觸管樂,高中積極學習豎笛,跟隨學校樂團參加多場演出和比賽,台南二中畢業後,考入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在政大管樂團獲得豐碩的演出經驗和演奏技巧。
曾任政大管樂團首席、天鼓樂團團員、台南二中校友管樂團團員。鋼琴方面,受郭羿岑老師啟蒙,參加多場表演和比賽皆獲好評。曾在創價學會地區總會、座談會、研修,第三、第四屆琴定二中音樂會等場合演出;曾獲96學年度南二中器樂大賽獨奏組第三名、97學年度重奏組第二名,2008第四屆晶典全國音樂大賽台南區鋼琴高中組第二名、2008愛森巴哈EISENBACH全國中西音樂大賽鋼琴演奏高中組第一名、2009文化杯CULTURE全國音樂藝術大賽鋼琴高中二年級組第一名。
2014年在政大管樂團年度音樂會中演出蓋西文F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並從此立下誓願要繼續完成三個樂章的演出。2015年服役完後,為了延續音樂生命,來台中謀職,並繼續參加旭曲交響管樂團。
女聲獨唱 范書雅
Female Singer / Fan Shuya
畢業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芬蘭Aalto設計與藝術學院交換碩士。
自小習琴,音樂與藝術狂熱者。曾任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transArtNCTU)多媒體互動劇場作品《回》表演者,2011年於德國萊比錫演出。2014、16年擔任廣藝劇場張雨生紀念音樂劇《天天想你》演員,於上海及台灣巡迴演出。
2014年後專注於爵士歌唱詮釋與個人音樂創作,聽眾評論:
"厚暖嗓音觸動人心,自在而優雅。"
"Smouldering yet deeply soulful, intense and subtly shaded phrasing, dark leather."
2015、16年受邀至朱銘美術館擔任開幕及閉幕演唱嘉賓。兒童福利關懷樂團《爵士尼 (Jazzney)》主唱暨團長。現為駐唱歌手、古典鋼琴手及視覺藝術創作者,時常舉辦個人音樂會,活躍於台北爵士音樂圈。
男聲獨唱 李勁葦
Male Singer / Lee Ching-Wei
自五歲學習打擊樂,由郭光遠老師啟蒙,後師事周有宏老師,畢業於台灣大學資訊系/網媒所。
現任金頌銅管樂團、衛道愛樂打擊首席及北大愛樂管弦樂團打擊分部老師。
除打擊樂外本身也愛好唱歌,為樂團主唱以及婚禮歌手,多次參加歌唱比賽拿下佳績以及與眾多流行樂手如動力火車、閻奕格、黃國倫等同台合作表演,也曾多次與金頌銅管樂團以及衛道愛樂合作演出歌唱曲目。
演出人員 Performers
指揮 Conductor
符秦僥
樂團首席 Concertmaster
石柏鋒
長笛 Flute
辜方婕* 李銘珊 盧季薇
陳玳如 張芝銘 江謦竹
*兼 短笛 Piccolo
雙簧管 Oboe
李君韜* 范綱麟
*兼 英國管 English Horn
低音管 Bassoon
陳芝榮
Bb調豎笛 Bb Clarinet
石柏鋒 楊家輔 洪郁翔 呂怡萱
趙 洵 郭子毓 林舒義
低音豎笛 Bass Clarinet
曾 禾
中音薩氏管 Alto Saxophone
許墨筑 曾耀德
次中音薩氏管 Tenor Saxophone
吳展皓 陳丙元
上低音薩氏管 Baritone Saxophone
鄭學駿
法國號 Horn
洪敬富 張翔鈞 李牧忱 紀凱筑
小號 Trumpet
呂偉宏 黃卉玟 林芳柔
蔡沐恩 洪妍安
長號 Trombone
石軒寧 陳昀姍 郭曜瑋 林宏宇
上低音號 Euphonium
曾玟瑜 劉亦琇
低音號 Tuba
高浩翔 鍾易霖
電貝斯 Electric Bass
曾 禾
爵士鼓 Drum Set
游政邦
擊樂 Percussion
王鐿潔 鄭為楓 闕壯愷
莊栩然 曾子政
鋼琴 Piano
王昱偉
※標示底線者為協演人員
行政團隊 Administrative Staff
團長 陳宴慈
總幹事/會計 洪郁翔
器場 石柏鋒
人事 許墨筑
譜務/曲解撰文 洪敬富
票務 林舒義
網宣 呂偉宏
活動 楊家輔、曾 禾
出納 趙 洵
視覺設計 辜方婕
工作人員 Concert Staff
陳玲巧 詹宗霖 蔡政煌 吳肇容 蘇昭翰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賦格文化實業社
偉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功學社音樂中心
台中一中管樂社
國立中興大學管樂社
中國醫藥大學管弦樂社
拾年功表演藝術網
所有熱心協助的協演人員與工作人員
還有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的您
本季(第五季)旭曲將以「美國」為主題,以「爵士」為核心,帶領聽眾一同回味爵士樂與百老匯最為興盛的《爵美年代》。從知名度不亞於美國國歌的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畫下的「美國」符號開始,我們將與優秀團員王昱偉合作演出美國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的《F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F major),這首結合古典與爵士風格,音樂的細膩度與成熟度都超越《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的上乘之作。此外,更邀請活躍於爵士樂壇的男女歌手一同演出多首爵士、流行與百老匯的經典名曲,絕對是一套值得聽眾期待的精彩曲目。歡迎您一同蒞臨、聆賞旭曲交響管樂團第五樂季,爵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