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音愫。》台南一中x台中家商暑期聯合音樂會

  1. Into the Storm

    1.Into the Storm/Robert W. Smith
    Robert W. Smith為當代美國作曲家之一,出生於1958年,畢業於特洛伊大學,並取得音樂教育學位。其管樂作品The Divine Comedy、The Odyssey等皆為管樂界膾炙人口之曲目。本次演出中To the Summit!亦為其作品之一。
    此曲之發想來自於1993年發生於美國的世紀大風暴,當時其所帶來的暴風雪橫掃整個美國東半部,伴隨著許多龍捲風的發生,造成了許多的損傷。本曲緊湊而刺激的風格,完美演繹了這次風暴的駭人之處,帶領聽眾體驗一趟闖入暴風圈中的精彩旅程。一開始由木管的長音與風鈴聲,給人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之後隨即進入快板的旋律中,由鈴鼓、法國號與薩克斯風短促的節奏描述雨雪紛飛的景象。在多次旋律的交雜之後樂曲進入慢板,由小號帶出的旋律,有如進入暴風眼一般地寧靜。曲子的最後又回到先前的快板主題,在更加混亂的合聲之後,結束在一個強力的和弦上,彷彿宣告穿越了暴風圈,重見陽光的激昂景象。

  2. Lord Tullamore

    2.Lord Tullamore/Carl Wittrock
    Carl Wittrock,當代荷蘭作曲家、指揮、小提琴與豎笛演奏家。出生於1966年,畢業於恩斯赫德ArtEZ音樂學院。自1985年以來,多從事於軍樂與管樂的作曲工作。著名曲目還有1989年所創作的Antarctica。而這首Lord Tullamore為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
    「Tullamore」這個字源自於愛爾蘭語中的「An Tulach Mhór」,意指「壯麗之山」。是位於愛爾蘭中部的一個城鎮。這首曲子也如同這個城鎮一般,圍繞著濃厚的愛爾蘭風格。整首曲子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頭由氣勢滂沱的打擊與銅管拉開序幕,隨後進入由豎笛與薩克斯主導的愛爾蘭風舞曲旋律中,隨著樂器的逐漸加入,結束於全團乾淨俐落的兩聲齊奏。緊接著豎笛的悠悠旋律帶領大家進入第二部分的慢板樂章。在音樂的層層推進中,彷彿陷入深邃的回憶之中,而旋律也在不同的樂器間遊走,最終停在法國號上,由長笛做引導開啟下一部分。第三部分由鈴鼓打出輕巧的節拍,而靈巧跳躍的旋律則由短笛奏出,慢慢增厚,最後銅管也逐漸加進來,又突然轉折回到第一部分的主題,最後在逐漸升高的氣勢中,收在整齊的斷奏上。

  3. Benediction

    3.Benediction/John Stevens
    John Stevens出生於1951年,是一位美國當代作曲家及低音號演奏家,威斯康辛銅管五重奏之一員。其有許多創作為低音號與上低音號而寫,如於1997年,受芝加哥交響樂團之請託,創作一首低音號協奏曲。
    本曲為帶有聖詠風格的慢板樂曲。如其曲名,在聽曲子時,腦中自然浮現出神父伸出雙手,為會眾祝禱時神聖而祥和之景象。由上低音號的獨奏開始,如同喃喃低語一般。隨後同樣的旋律不斷反覆且變化,而樂器逐漸增多,和聲也愈趨複雜。在曲子的中段達到了整曲的高峰,如同禱告時心中的感動,連綿不絕地湧出而翻騰。在這之後又逐漸歸回寧靜,最後上低音號的獨奏再度出現,且由全團結束在一片安詳之中。

  4. In Storm and Sunshine New March

    4.In Storm and Sunshine New March/John C. Heed , Arr. By Yichun Teng
    John C. Heed於1862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與音樂家。其著名之處在於其不到50年的人生裡,創作了超過60首的進行曲,被譽為「進行曲的巫師」(March Wizard)。其中In Storm and Sunshine為其最知名的進行曲作品之一。
    原曲一開頭便以全團的重音開始,投下一顆震撼彈,之後的快速音群與節奏考驗著全團的整齊度。在曲子進行中,不同的段落也有不一樣的風格,作曲家刻意利用雄壯與輕盈兩種風格的不斷交錯,營造出如標題般風雨與陽光交錯的畫面。在這樣的基礎上,經由台灣爵士樂作曲家、編曲家及長號演奏家鄧亦俊的改編後,將中後段旋律分別編為拉丁與爵士兩種風格,新穎的手法使得樂曲有了更多的變化與可能性。

  5. Overture for Winds

    1.Overture For Winds /Charles Carter
    Overture for Winds是美國管樂界的老前輩 Charles Carter,在 1952 年為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的管樂團所創作的。Carter 創作的室內管樂曲不多,僅 30 餘首,Overture for Winds跟Symphonic Overture是他的兩首代表作。
    至於Overture for Winds描寫的意涵是什麼,由於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一般認為是他在佛州州大任教的時候,為該學校的管樂團創作的練習曲。Carter 當年將手稿送交出版商的時候,沒有為這首曲子命名,故名稱是在樂曲有知名度之後,廠商隨便取的。這首曲子能流傳至今的原因不在樂曲本身,而是在它的教學價值。Overture for Winds沒有複雜的合聲金字塔、沒有複雜的旋律線條、也沒有困難的銅管高音與木管滑音,但是基本的技能都會練習到,因此管樂團的團員,可以藉著練習這種結構特意簡化過的樂曲,掌握到合奏的概念。

  6. Have a Good Flight

    2.Have a good flight/三浦秀秋
    三浦秀秋,出生於1982年,日本作曲家,編曲家。畢業於尚美音樂學院,目前在洗足音樂大學擔任講師。其他曲目有日本風情畫14、AKB48 Medley。
    樂曲就如其名,一場飛行。一開始以小號、長號等銅管樂器帶出升往高空的情境,時而出現木管樂器的圓滑奏,就像是漸漸飛上青天的過程。接著,木管樂器接手,如同飛機終於進入了平穩的飛行,從高空鳥瞰地面的興奮之情。接入慢板,在天空翱翔一陣之後,突然的接入快版,就像描寫飛機遇到亂流的情景,混亂、緊張的飛行過程。但最終度過危機,繼續愉快的飛行。

  7. Three English Folk Song Miniatures

    3.Three English Folk Song Miniatures/ Philip Spare
    Philip Sparke,195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所作曲子以管樂及銅管樂曲著名。其著作有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 - "Aotearoa"、 Orient Express等。
    英國跟許多國家一樣,有許多可追溯至幾世紀前的傳統民謠。曲子包含三個樂章,分別是三首英國民謠。第一首Dance to your Daddy是講述一個母親跟兒子說他父親是個漁夫,而他每次都能滿載而歸,兒子如果追隨他父親的腳步會有的結果。第二首O waly,waly是一個情人的悲嘆,形容愛情像寶石般閃亮,卻總有一天會變老且退色。第三首Bobby Shafto被認為是源自於愛爾蘭的民謠,這首民謠曾被用於一場選舉造勢,是支持者加入新標語要支持選舉人所使用的。

  8. Gabriel''s Oboe (Saxophone Solo: 黃喬琳 )

    4.Gabriel''s Oboe/Ennio Morricone
    Ennio Morricone義大利作曲家,曾為超過500部的電影電視寫過配樂。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他配樂的著名影片有《馬可波羅》、《教會》、《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及《王子復仇記》等。Gabriel''s Oboe即是選自《教會》的電影配樂。
    Gabriel''s Oboe最初是以雙簧管演奏,之後也有小號、豎笛、大提琴、薩克斯風等版本,而本次是以高音薩克作為獨奏樂器。這首曲子在電影裡多次出現,其中最感人的片段為賈布利耶在叢林裡被土著瓜南尼人包圍時用雙簧管所吹奏的,他用音樂來表達了自己的善意,取得土著的信任。當這首音樂響起時,不禁就會想起傳教士在電影裡為原住民捨身奮戰,以及他們無私的愛。

  9. To the summit

    1.To the summit!/ Robert W.Smith
    指揮:柯宗良
    Robert W. Smith為當代美國作曲家之一,出生於1958年,畢業於特洛伊大
    學,並取得音樂教育學位。其管樂作品The Divine Comedy、The Odyssey等皆為管樂界膾炙人口之曲目。本次演出中Into the Storm亦為其作品之一。
    To the summit此曲是由Kappa Kappa Psi國家榮譽樂團的東南地區和Tau Beta Sigma國家榮譽樂團聯誼會所委託創作。此曲的曲名是由會員的座右銘〝Strive for the Highest〞所得到的靈感。這首曲子一開始由高音薩克Solo揭開序幕,描寫山峰的高聳。接著以木琴開頭接入快板,並且一段段的接入不同旋律,如同初爬高山的情景。而同樣的旋律第二次由中音薩克開頭,帶入一段高潮後,便以高音薩克帶入慢板。法國號的Solo起頭,緩慢舒暢的音樂如同在山腰遠眺休息。再接一次快板後,登上山頂,突然的漸慢後,以小號為主旋律,高音呈現登上高峰時的遼闊視野,為曲子的最高峰。就如同曲名,登峰造極!

  10. Into the Raging River

    2.Into the Raging River/Steven Rieneke
    指揮:曾己銓
    Steven Reineke,美國當代知名指揮家、作曲家與編曲家。出生於1970年,取得邁阿密大學的小號演奏及作曲學位。曾於2009年來台指揮NSO。其創作了許多著名的管樂作品,如Fate of Gods,Goddess of Fire,The Witch and the Saint,Hopetown Holliday等等,皆為管樂界內所熟知之作品。
    此作品為在作曲家造訪美國世界知名的泛舟景點Gauley River之後,心中有所感而寫出的曲子。整首曲子就如同一趟泛舟旅程一般,處處充滿驚喜。開頭以法國號的獨奏為開端,逐漸引出其他樂器的加入,如同陽光射入山谷一般,視野逐漸明亮了起來。接下來在豎笛與薩克斯風的引導下,速度逐漸加快,進入速度快的主題。長笛與雪鈴輕快的節奏,不禁令人聯想到清澈的河水,在河床上快速流動著。接下來速度漸慢,來到了水勢較為緩和之處,由長笛獨奏出的旋律,有如岸邊的美景一般優美。然而緊接在後豎笛與薩克斯風吹出不穩定的半音階上下行,預示出河川前方的險峻與危險。速度再一次變快後,進入七拍子的節奏模式,以長號吹出的旋律,好像是洶湧波浪中一艘小船不停搖晃著。沿著瀑布直衝而下後,水勢終於減弱。由短笛獨奏開始,全團一起演奏出先前出現過的主題,給人一種柳暗花明的感受,不禁讚嘆大自然之壯闊奇妙。

  11. Intrepid Journey

    3.Intrepid Journey/Robert Sheldon
    指揮:柯宗良
    Robert Sheldon主要教授器樂於佛羅里達和伊利諾兩州,他現在在伊利諾伊州從事著作曲和教學的工作,也會接受一些委託幫忙編譜曲。知名作品像是 Appalachian Legacy、Visions of Flight等。
    開頭以銅管與木管樂器互相交錯揭開旅程,然後由低音號起頭,小號、長笛、薩克斯風做為銜接,進入下一階段。輕快的音樂就像剛啟程時,有藍天白雲相伴的愉快心情。接著短而急促的小鼓聲進入,預告了旅程中危機的來臨,長號等樂器為首帶入本段的主旋律,其他樂器也依序進行著這段主旋律,底下進行的,短促的八分音符及不斷來回的音階將危機推向高峰,最後再以長號及低音號結尾,宣告危險解除。回到剛啟程時的悠揚樂聲,最後在重複一次開始的旋律,以壯闊的結尾結束這趟無謂之旅。

  12. African Symphony

    4.African Symphony/Van Mccoy , Arr. By 岩井直溥
    指揮:曾己銓
    Van McCoy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二十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製作人、編曲家、歌手以及樂團指揮。在其一生中創作出許多當時膾炙人口的曲子,最為人所知的是在1975年為一同名舞蹈所創作的The Hustle,在當時的流行音樂排行榜名列前茅,並贏得了葛萊美獎。在這之後McCoy也被尊稱為「Disco Hitmaker」,可見其在此方面的不朽表現。可惜在39歲時因心肌梗塞而去世,令人婉惜。
    African Symphony是其與Soul City Symphony合作的知名作品之一,曲風帶有非洲的原始感,但又不失其韻律性與宏偉感。經日本知名作曲家、編曲家及長號演奏家浦田健次郎改編成管樂團版本,保留其氣勢與非洲風格。由筒鼓與定音鼓等打擊樂器開場,以鼓聲呈現出非洲大陸的風情,並以此節奏貫穿全曲。在銅管氣勢萬鈞的旋律之後,木管群演奏出第一主題,與在銅管旋律再次出現之後的第二主題交互出現,在各聲部之間游走,交織出一幅非洲大草原上的人文與自然風情之畫。

回上一層節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