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個人資訊

高雄中學管樂團暨校友管樂團

我的頻道

我的節目

  • 樂過蒼穹-高雄中學管樂團暨校友管樂團八週年聯合音樂會
  • 高雄中學管樂團、高雄中學校友管樂團
    • October 08, 2018
    • 1,461
    • 386
    • 2
    • 0
  • 曲目簡介   〔校內團〕   El Camino Real-王者之道/Alfred Reed 呂德 10:30 『王者之道』又可稱《皇家大道》(拉丁幻想曲) El Camino Real (A Latin Fantasy) 《皇家大道》是由Alfred Reed 於1986年應邀為美國空軍581部隊軍樂隊所作。El Camino Real是西班牙文,其意義是“王者之道”,象征着王者的武力與權威。他的副標題是“拉丁幻想曲”(A Latin Fantasy),和其複雜的拍子及细密的琶音構成非常貼切。曲子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炫技的快版,樂曲開始由銅管引進高亢的氣氛,接著由法國號跟中音薩克斯風輝煌地奏出第一主題導入主旋律,木管樂器間接地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當背景伴奏。接着在小號奏出華麗的第二主題引領之下,聲部不斷重疊、擴大,木管不時奏出不安的旋律,终於在混乱的音程後歸於一片混沌。經過一番激情後進入優美的慢板旋律,間以七八拍、八八拍、五八拍、六八拍的節奏變化,對於演奏者與指揮都是一項考驗,進入慢板之後双簧管悠悠地奏出第一主題的再現,並再加以發展,但隨即引入歡樂的旋律,多部的對唱營造出佛朗明哥風味的歡愉,木琴也適時地加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但豎笛和法國號不甘示弱地唱出不安的第一主題的呈示部,引入打擊又恢復成原速度的快版。最後再以小號及長號的高亢氣勢重複主旋律,同時木管將曲子推向高峰,全曲輝煌地結束。(撰文者/沈捷) Perseus-英仙座/八木澤教司 6:43 英仙座珀修斯(PERSEUS)是秋季星空中燦爛奪目的星座之一。在希臘神話中,珀修斯是眾神之首宙斯與凡人公主所生的半人神。在國王的考驗中,珀修斯砍下蛇髮女妖美杜莎的頭顱 ,並將海怪石化,成功救出將成為祭品的公主。珀修斯死後,被宙斯提升成為秋夜銀河上璨美的星座。英仙的星座形象,就是珀修斯高舉美杜莎頭顱與寶劍的模樣。 此曲為享譽國際的日本作曲家八木澤教司,於2005年受到日本京都府立桃山中學管樂社委託所作。該管樂社在顧問安源敏夫老師帶領下,於每年夏季將樂曲譜上歌詞,並一齊歡唱,凝聚社團向心力。因此委託八木澤先生時,特別要求在樂曲中加入合唱的元素,不僅使此曲增添色彩,也在齊唱的旋律之中,加強了團員間的情感聯結。 本曲取材於導演Desmond Davis於1981年執導的電影《諸神恩仇錄》,由副標題《A Hero’s Quest in the Heavens》可見一斑,描述珀修斯壯闊的冒險史詩。樂曲以合唱起始,搭配木管模仿鳥鳴的清脆聲響,在自然而靜謐的意象中,多重配器以起伏有致的音群勾勒出閃爍的點點繁星。溫潤柔和的氛圍之中,輕盈華美的流星雨將我們的目光吸引過去,進入驚險而動人的主題。在厚重的強音和聲與緊湊的打擊樂中,描繪戰鬥中刀光劍影的驚魄以及旅程的險惡。一段驚心動魄的主替結束後撥雲見日,進入精彩壯闊的歡愉旋律,再次描寫故事之絢爛壯闊。而後,在木管先後引領下,回到最初的歌唱主題,展現莊嚴絢爛的神話色彩。最終所有樂器齊奏將樂曲推向高潮,力道十足地結束全曲,有如珀修斯綺麗的飛升,成為銀河中耀眼的星座-英仙座。(撰文者/顏采騰)   Suite on Celtic Folk Songs-塞爾特民謠組曲/建部知弘 8:57 Celtic時常被譯為塞爾特,而塞爾特音樂則源自英倫三島與西歐。數世紀以來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背景的塞爾特音樂,為人們所流傳而歌頌至今。塞爾特音樂中融入了傳統的舞蹈旋律,以及輕快的民謠風格,曲中也經常使用愛爾蘭的傳統樂器將原本優美的旋律點綴得更為輕快。這首曲目分成三個章節: 第一章〈March〉,一開始先由打擊擊出澎湃的氣勢,再藉著長音符將前奏更往上推,接著由慶典般的旋律自木管發出,底部的長音則扎實而穩定。你聽見了嗎?模擬著風笛的小音符自長樂句間綻放。雖名為〈March〉卻反倒像是場盛宴,在三四拍的節奏中自在的起舞,不斷反覆吟誦的主題則在尾部的長音之後化為一個信號,用一致的音符為之後的章節揭開序幕。 第二章〈Air〉,開頭短笛如微風般拂來,將剛剛澎湃的曲調帶入寧靜。想像站在山坡上,木管們組成的鳥鳴、浮雲、陽光與綠草如茵在眼前呈現,背後的銅管則將視野不斷擴展,最後在眼前凝結成一幅優美的山居圖。 第三章〈Reel〉,曲風驟變轉為六八拍的快節奏,氣勢比第一章更顯磅礡。在突然的驟靜之後,先由長笛詠出充滿民謠氣息的旋律,之後清脆的響板聲與各聲部也逐漸加入旋律中,使曲風更為華麗。演奏長音符的次中音薩克管、法國號與上低音號……等,則在背後持續推進。最後在樂音交織出的奇異音響與打擊不斷向前滾動之下,再次達到高峰,並以極為激昂的六個八分音符為此樂章最完美的結束。(撰文者/蔡翔昇)   〔校友團〕   コンサートマーチ「青葉の街で」-進行曲「青葉的街道」/小林武夫 2:58 這是一首由日本作曲家小林武夫所為管樂團創作的一首進行曲,「青葉」為一地名,位於作曲家所居住的仙台市。本首曲子旨不在於描摹青葉地區的景致,而是在傳達青葉地區的人文風情給聽眾的一個意象。作曲者特別提到,在聆聽這首曲子時,你可嘗試著閉起眼睛,想像自己漫步在明亮而澄澈的青葉街道上,整條街道都瀰漫著快樂的氛圍,而迎面而來的行人臉上無不掛著一抹淺淺的微笑。 全曲僅有兩分半的時間,卻隱藏著小林武夫在創作上的一些巧思,比方低音管與上低音薩克斯風的獨奏部份,還有樂曲第二段寫給高音木管的和聲運行等。本首曲子更被獲選為2014年全日本吹奏樂大賽的第四首指定曲。(撰文者/張哲綱)   斐伊川に流るるクシナダ姫の涙-斐伊川的奇稻田姬之淚/樽屋雅德 8:47 斐伊川的奇稻田姬,別名櫛名田比賣,祂是日本神話《古事記》中所記載「建速須佐之男斬殺八岐大蛇」故事裡的女神。根據日本神話《古事記》上卷之記錄,被眾神放逐的建速須佐之男(又名素盞嗚尊,為天照大神的弟弟)受命下凡至出雲國肥河(今斐伊川)上游,遇到了大山津見(日本神話中的山神)的兒子足名椎、以及其妻手名椎,和其女櫛名田比賣等人正相擁而泣。問明原委,才知此對夫婦原有八個女兒,但八岐大蛇年年來犯,每年吃掉一個女兒,只剩一個櫛名田比賣而已。須佐之男詢問八岐大蛇的長相,老翁答曰:「這隻怪物的眼睛赤紅若酸醬,身體有八頭、八尾,身上有檜木、杉樹、藤蔓併生,長度谿八谷峽八尾,腹部悉常血爛。」 須佐之男要求老夫婦將女兒許配給他,足名椎與手名椎聽聞他是天照大神之弟,欣然同意。於是須佐之男將櫛名田比賣變成櫛(一種梳子)插在自己頭上,並請老夫婦釀製八鹽折酒,砌築一迴牆,牆上開八個門,每扇門掛一個架子置放酒杯,然後斟滿八鹽折酒,引來八岐大蛇,並藉機殺死牠。 這首曲子為新生代日本作曲家樽屋雅德的原創管樂作品,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由長笛獨奏引出這整個故事的楔子,接著的中音樂器與高音木管仔細刻畫奇稻田姬那楚楚可憐的淚人兒模樣,開展出整個故事的主軸。第二部分運用6/8複拍子法巧妙地描摹斐伊川之水的流轉;而第三部分快板正是與八歧大蛇的決鬥,樂句緊湊、張力十足,其中太鼓的運用是本段的特色之處。第四部分又回到了刻畫奇稻田姬眼淚的主題旋律中,呼應前面的段落,尾奏更回到了快板,以一個頗為戲劇性的漸強樂句象徵故事的結束。(撰文者/張哲綱)   -----中場休息-----   風紋/保科洋 5:08 「風紋」是日本作曲家保科洋為1987年全日本吹奏樂大賽所作的指定曲,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幾年,這首曲子在日本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不但時常被演出,甚至還有編曲家為之改編成銅管樂團版,喜愛情況可見一斑。這首曲子節奏與音符本身並不困難,然而在演奏上要達成作曲家所要求的”如風一般的流動感”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全曲一開始為安靜的慢板,由雙簧管、豎笛與中音薩氏管帶出主旋律,伴隨著裝上弱音器的小號與長號所共同演奏的信號曲,營造出”微風徐徐”之感。接著而來的快版只是慢板旋律的延伸,然而巧妙的節奏搭配與擊樂的配器運用卻可營造出”疾風呼呼”之感。當快板達到全曲的最高潮時,卻戛然而止,又回到了一開始的慢板,與前方呼應。尾奏的快板再度把聽眾拉回疾風呼呼的環境當中,最後以全體整齊與強而有力的切分節奏作為結束。(撰文者/張哲綱)   「風の谷のナウシカ」Highlights-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選粹/作曲 久石讓/編曲 真島俊夫 09:45 《風之谷》(風の谷のナウシカ)是日本動畫家宮崎駿連載的漫畫作品,於1984年3月11日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其中,動畫的配樂,是由世界知名作曲家久石讓自行作曲,由管弦樂團演奏的版本。而今晚演出的,是由知名管樂教育家與作曲家真島俊夫為管樂團所編曲的選粹版本。選出的段落依序如下:風之傳說/風之谷的娜烏西卡(Opening)/庫夏娜的侵略/滑翔翼與飛行艇的戰爭/娜烏西卡‧安魂曲/鳥人(ending)。 風之谷的動畫配樂曾被許多人改編成管樂版本,現行在台灣流行的另一個版本是由日本編曲家森田一浩所改編的三樂章版本。真島的版本與森田版最大的不同是保留了較多的鋼琴獨奏部份,而這同時也是風之谷的動畫配樂當中聽眾最喜愛的部分。這首曲子並沒有太複雜的技巧,然而在鋪陳動畫中各個場景畫面與情緒上卻是極為困難的,您可以閉起眼睛好好欣賞這首令人醉心的曲子。(撰文者/張哲綱)   〔大合奏〕   Windows of The World-世界之窗/Peter Graham 彼得・葛拉漢 21:38 第一樂章- Amazonia,由打擊緊湊的節奏起頭,低音銅管沉穩有力的聲響逐漸鋪陳,逐次加入小號與高音木管的快速音群貫穿本樂章,展現熱情奔放的拉丁風格。此樂章是整首曲子的精髓,節奏歡快,令人隨之搖擺。 第二樂章- Rainforest,以舒緩的慢板描繪熱帶雨林的景致。銅管祥和的音響,打擊樂器創造幽微的雨林脈動,木琴和Bongos的輕奏,上低音號婉轉的低吟,法國號與小號的對唱,帶領我們進入寧靜深幽、卻生機盎然的熱帶雨林。 第三樂章- The Rising Sun,以壯麗的長音為首,宣示日出之時的莊嚴肅穆。而後主旋律不斷反覆,揉雜著神祕的氣息。太陽似靜而躍然升起,脫離地平線,遠方彷彿有歌聲傳來,最終則似一縷輕煙緩緩升空…… 第四樂章- Drums of Thunder,法國號的號角聲、人民的吶喊預告了風暴的來臨。定音鼓強烈的重擊,管樂互相緊密銜接著旋律線,像是狂風暴雨挾持怒吼的雷聲對大地襲捲而來,狂暴而使人震懾的節奏充滿整個樂章,最後,在大鑼的巨響下結束此樂章。 第五樂章- Celtic Dream,賽爾提克人在公元前2000年曾於歐洲強盛,但因外族同化與侵略,如今文化僅散布於愛爾蘭地區與西歐極西。然而,賽爾提克人心中仍揣著一場夢……短笛帶出主題後,上低音號若有所思的低鳴,散發一股淡淡的憂傷與夢幻而迷濛的氣息,讓人不禁思索賽爾提克人內心的世界。 第六樂章- Earth Walk,Swing是個能讓人感到無拘無束的節奏,令人想隨著音樂的律動搖擺,Alto Sax一段FUNK風格的solo,精彩的炫技使人讚嘆,爵士鼓的過門獨奏後,與第一樂章的主旋律接軌,最後以響亮絢麗的齊奏結束全曲。(撰文者/莊聖玄)   AKB48 Collection-AKB48選輯/編曲 鄉間幹男 5:53 《AKB48 コレクション》係由日本新生代作曲家鄉間幹男Mikio Gohma所作,改編自日本知名少女團體「AKB48」發行之八首熱門單曲。「AKB48」於2005年成立,以極其親民的形象,迅速成為現今日本最紅國民偶像團體。本曲包含其出道歌曲《好想見你 会いたかった》以及七首2010年發行之極富突破性的熱門單曲,以快板及慢板歌曲交錯、饒富趣味、是一首適合演奏者與觀眾同樂的曲子。 本曲一開始由《馬尾與髮圈 ポニーテールとシュシュ》開始,原曲歌詞主要是在描述年輕少男少女的戀愛情節,並且提及了海灘以及學校的教室等場景,充滿夏日年輕的氣息,以高音木管吹奏出輕快的樂聲,伴隨著打擊樂器多變的節奏以及銅管樂器的烘托,營造出甜美清新的風格。緊接著進入了第二首曲目-《Beginner》,由小號以及高音木管樂器主奏,演奏出略帶滄桑的旋律,呼應歌詞中對於夢想及未來的迷惘,樂曲情緒由此開始逐漸轉變。第三首曲目為《因為有你在 あなたがいてくれたから》,首先由雙簧管獨奏略帶哀怨的樂聲,為全曲帶向較為和緩氛圍。 第二部分由《ヘビーローテーション》重新回到輕快的節奏,以木管齊奏領頭,並且伴隨著低音銅管的呼應,再次表現出了少男少女互訴情意的甜蜜畫面。接著《蔬菜姐妹 野菜シスター》以俏皮可愛的曲風穿插於此,為全曲帶來不同風格的表現,增添些許趣味。樂曲進入到了AKB48最熱門曲目之一的《櫻花印記 桜の栞》,樂曲再次進到了較為抒情的曲風,以高音木管及小號的對唱,充分的表現出了如同歌詞中所說的離情依依,也略帶憂鬱的傳達出了年輕人對於未來的徬徨。接著節奏輕快的《チャンスの順番》將樂曲過渡至歡樂的氣氛中,最後以AKB48的成名作《会いたかった》進入樂曲尾聲,充滿流行搖滾的曲風,為全曲帶入最後高潮,並在最後一次的主題再現,華麗的結束全曲
  • Once Upon A Time-高雄中學管樂團暨校友管樂團九週年聯合音樂會
  • 高雄中學管樂團、高雄中學校友管樂團
    • October 08, 2018
    • 1,261
    • 537
    • 2
    • 0
  • 曲目簡介   〔校內團〕   Cry of the Last Unicorn-最後一隻獨角獸的眼/Rossano Galante 美國作曲家Rossano Galante以急促又悲壯的音符來描繪最後一隻獨角獸的心路歷程。 在黑森林裡,曾經存在著數個獨角獸部落,而如今,這隻獨角獸從獵人 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部落的最後一隻,愴然離開這座森林,開始了無盡的旅程。沿途經過了險峻的高山,越過了黑暗的深谷。他一路奔跑,一路回憶著自己一族的命運與歷史,最後在一個潔淨的湖岸,映著皎潔的月光,獨角獸想通了,緊隨而來的是無奈,是憂傷,是更多的落寞。在無垠的蒼穹下,最後一隻獨角獸默默的流下淚水。 從最初的音符開始就以激烈的方式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音樂的淒美與戲劇性的描摹,讓人不由得深醉其中,使本作成為交響舞台上令人難忘的作品。 聽說神秘的獨角獸,只在夜幕低垂之時,在透著皎潔月光的湖邊飲水。你也想一窺這神話中的美麗生物嗎?   Spirited Away(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神隱少女/久石讓 神隱少女為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先生的名作,而此電影的配樂由日本知名音樂家久石讓先生親自製作,其精彩絕倫的作品為電影增色了不少,今日我們所演奏的曲目是由其作品裡精心挑選出的樂曲所組成。 開頭的樂曲為“那個夏天(あの夏へ)”,由鋼琴彈奏柔和的曲調,夾雜著隱晦的不安,表現出千尋那即將搬家,意外踏入未知世界的未知感,同時藉由雙簧管娓娓道出千尋心中的鬱卒。接著突然由一首“無底洞(底なし穴)”,藉著緊湊的快速音群,營造出千尋與白龍落入無底洞的速度與畫面感。 一出了無底洞,白龍與千尋心下鬆了一口氣,白龍忽然一變,迎著“白龍少年(竜の少年)”輕快的曲風與紮實的長音,表現了白龍的臨風俊逸,更散發著一股莫名成熟的青春男孩兒味。 此時,故事快轉,畫面由“重新開始(ふたたび)”導出。千尋與白龍再相會,白龍載著千尋遨遊天空,並想起自己名字......。在一望無際的蒼穹下,樂曲隨之變慢延長,並由雙簧管的帶領下,構築出千尋與白龍翱翔天際,俯視湯屋的場景。 最後在一首 “歸日(帰る日)”下,描寫著千尋離開湯屋的畫面。此時曲風又回到第一首曲子的柔和氣氛,但捨去了不安的氛圍。隨著千尋與父母的車子駛出城門,各種思慮湧上了千尋的心頭,從起初的不安,到與白龍的邂逅,最後對湯屋的回憶與不捨,一景一幕,猶跑馬燈般的在千尋的眼前飛逝。千尋,終於可以回家了。然而,白龍,千尋,再會了。   Libertadores-解放者/Oscar Navarro 《Libertadores》是首由西班牙作曲家Oscar Navarro作的曲目,描寫亞馬遜雨林的景物以及河域旁各個部落的生活景緻,同時也描寫南美洲的解放者SimonBolivar(玻利瓦爾) 與 Jose San Martin(聖馬丁,秘魯第一任總統)的故事。 樂曲的開始由長笛,短笛,雙簧管與降E調高音豎笛表現疏忽即逝的鳥鳴,襯托出叢林的靜謐與神秘。接著揉合了南美民族音樂的元素,描述著兩岸原始部落的生活,加入了人聲與團員肢體動作,更加逼真的詮釋了大地的脈動與雨林的呼吸。 在音樂的末段,作者以行進小鼓與豐富的低音銅管,營造了解放者們凱旋歸來的氛圍,最後以高音小號帶入全曲的高潮,在華麗的南美南美風情與聽覺和視覺的衝擊下,完結了篇章。不只象徵著革命家的勝利,也象徵著南美叢林的欣欣向榮。   〔校友團〕   Ivanhoe-撒克遜英雄傳/Bert Appermont 《Ivanhoe 撒克遜英雄傳》係由比利時作曲家Bert Appermont所做,取材自 蘇格蘭作家Sir Walter Scott在1820年發表的長篇歷史小說,本曲並非按照原著故事情節進行描繪,而是以故事氛圍及戲劇張力做為發想。全曲共可分成三個部分。 Ⅰ Code of Chivalry 第一部分由磅礡的樂聲拉開序幕,描寫著一位富有榮譽感,並且以奮鬥自我理想為傲的騎士,在這段音樂中,可以聽到銅管樂器吹奏出高貴且激昂的旋律。接著樂曲轉入6/8拍,以舞曲的形式呈現出出征前的盛宴場合。 Ⅱ Loyalty or Love 本段音樂呈現出的是主角Ivanhoe的兩難,在原著的情節中,主角Ivanhoe深愛著Rebecca,但他卻受命與Princess Rowena結婚。樂曲便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進入全曲高潮。 Ⅲ Battle & Finale 第三部分描寫 Ivanhoe 和Templar Brian的決鬥,呈現出緊張且激烈的畫面。樂曲最終回到了第一部分主旋律再現,壯闊雄壯的樂聲宛如英雄凱旋歸來的榮耀,全曲便在這慷慨激昂卻又不失高貴的旋律中結束。   Der Magnetberg-磁山/Mario Bürki 說起《Der Magnetberg 磁山》的創作靈感來源,實在是非常有趣。瑞士作曲家Mario Bürki在一次清掃圖書室的過程中,無意間翻到了《一千零一夜》這本書,頓時間,小時候閱讀的回憶湧上心頭,其中最令他難忘的即是描述磁山的片段。於是便創作出了這首充滿畫面感的曲目,而這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影響了日後的所有音樂創作。 樂曲一開始從熱鬧的巴格達市場拉開序幕,華麗的樂聲中逐漸轉為沉寂,描寫一位名叫Adschib的奴隸,在某天一位女性要求他幫忙將物品搬回住處,就在談話的過程中,Adschib說起了輝煌的過往。原來,Adschib是這個國度的君主,音樂回到了高貴的氣氛中。智勇雙全的他,充滿自信、飽讀詩書,然而就在一次出海巡視的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見的狀況,此時由小號所帶領的旋律進入了緊張、且充滿懸疑的畫面,船隻突然開始迷向,在搞不清楚的狀況之下,竟然發現遠處矗立著一座磁山,於是所有船員開始了一場與海洋及磁山的激烈搏鬥,高音木管呈現出大自然詭譎的音效,樂曲進入全曲最高潮。在這場搏鬥中,Adschib獨自一人生還,小號及高音木管獨奏唱出了對於真主阿拉的感恩及獨自一人的孤寂,但就在不斷的掙扎中,Adschib不小心失足摔落,就在昏厥的同時,腦海中傳來了奇怪的聲音,告訴著他如何掙脫這一切,於是在甦醒過後,Adschib按照指令一一完成,樂曲最後由豎笛所吟唱的慢板獨奏,為整場冒險畫下完美的句點。   〔大合奏〕   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Johan de Meij 《Symphony Nr.1 “The Lord of The Rings”》係為荷蘭作曲家Johan de Meij的第一號交響曲創作,取材自J.R.R. Tolkien的知名著作《魔戒三部曲》,全曲共有五個樂章,按照原著中五種不同經典角色進行描述。 ⅠGANDALF (The Wizard) 第一樂章描寫三部曲中最重要的巫師─甘道夫,透過莊嚴的主題呈現出甘道夫的睿智與高貴,而全曲突如其來的開始,即是在呈現巫師高深莫測的神奇魔法。接著進入快速緊張的氛圍中,充分描寫出甘道夫的坐騎─影疾,在平原奔馳的場景。 Ⅱ LOTHLORIEN (The Elvenwood) 第二樂章描寫洛斯羅林─精靈世界,透過木管樂器獨奏,呈現出洛斯羅林的壯麗風景,其中包含了美麗的植物、外來的鳥類等。接著樂曲進入了充滿吸引力的小快板,呈現出主角佛羅多與精靈凱蘭崔爾的邂逅,但曲風隨即轉入了詭譎的氣氛之中,原來是佛羅多看見了邪惡之眼。 Ⅲ GOLLUM (Sméagol) 第三樂章描寫畸形的生物─咕魯,誇張的音樂呈現出詭異的氛圍,高音薩克斯風獨奏娓娓道出了主角出場,特殊的音效詮釋出咕魯喃喃自語、發出嘶嘶聲、口齒不清、竊笑以及愛發牢騷的形象。全曲透過錯縱複雜的節奏呈現出非常奇異的畫面,咕魯的樣貌以及險峻的背景畫面,表露無遺。 Ⅳ JOURNEY IN THE DARK 第四樂章描寫魔戒遠征隊艱困的旅程,樂曲一開始呈現出穿越摩瑞亞黑暗通道的畫面,透過低音銅管、鋼琴及打擊樂器演奏出步伐般單調一致的旋律,增添了許多詭譎感。樂曲進入慷慨激昂的樂聲中,是為甘道夫與炎魔激戰的畫面,最後回到沉寂的樂聲中。 Ⅴ HOBBITS 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於第五樂章重新再現,樂曲旋即轉入輕快愉悅的民謠曲風中,小號帶領眾多樂器接續吟唱出哈比人天性樂觀且無憂無慮的個性。全曲最終走向詳和的旋律,旨在呈現出最終章佛羅多與甘道夫乘著白船離開的畫面,樂曲也隨著兩位主角消失在地平線彼端而結束。
  • 此十有你-高雄中學管樂團暨校友管樂團十週年聯合音樂會
  • 高雄中學管樂團、高雄中學校友管樂團
    • October 08, 2018
    • 1,229
    • 376
    • 2
    • 0
  • 〔校內團〕   Journey in Our Memories-回憶的旅程/賴啟軒 此曲係為高雄中學管樂團102級校友 賴啟軒為高雄中學管樂團暨高雄中學校友管樂團十週年年度音樂會所作之紀念曲。此曲描繪出這幾年來每位團員在雄中管樂團中所刻下的回憶。 樂曲一開始以輕快的木管及響亮的銅管奏出每位新生剛踏入雄中管樂團時那種青澀和興奮的心情,對於當時未知的未來,我們決定一同拾起樂器作為旅程的起點,並用樂器寫下屬於我們的回憶。隨著音樂進入慢板,訴說著時間的過去,生活及課業上的難題越來越多,使我們一度迷失了對音樂的熱忱。然而,在經過不斷地自我調適後,我們找到了一種平衡:一種生活即是音樂、音樂即是生活的平衡。 本曲的後半段講述著畢業後的我們雖然各自往自己更有興趣的領域發展,或許有那麼一天我們大家都再也不拿起自己的樂器,但無可抹滅的是那段我們在雄中管樂所留下的回憶。在本曲最後加入了雄中校歌的一部分來象徵不論未來我們身處何處我們永遠都以那段在雄中的時光為傲的精神。   Between the Two Rivers-兩河之間/Philip Sparke Philip Sparke 是一位英國的作曲家、小號演奏家。所作的曲子膾炙人口,其知名作品有”The Year of the Dragon”, “Orient Express”等。Between the two river 是由荷蘭的阿爾斯特小鎮中的”Prins Hendrik”嘉年華所委託創作的,用以慶祝他們的100週年,2004年。 標題是源於阿爾斯特小鎮所位在的兩條道梅爾河的支流間。那裡的人們非常虔誠,所以作曲家選了知名的路德教派的聖歌”Ein’ feste Burg”當作它的主題。在一個簡短的導奏以後,緩慢的主題經由低音銅管帶入。漸漸的加入了各種樂器,將情緒推到高峰後又趨於平靜,安靜的結束了主題。 變奏一緊接著主題進入,藉由多個重複的八分音符來建構出變奏ㄧ的緊湊氛圍。 變奏二是一段稍慢且帶有進行曲風格的段落。在節奏分明的低音與打擊樂器之中穿插著由六連音組成的伴奏,以及附點式節奏的旋律。 變奏三是一段「真正的慢板」,其動機來自於主題的後半部分。 變奏四以賦格的形式寫成,此時主題轉變為更適合歌唱的旋律穿插於不同樂器之間。其後有一段以變奏一為基礎寫成的更快速的尾奏,激動地結束這首樂曲。   〔校友團〕   March for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英語民族史進行曲/ William Walton 西元1959年,作曲家威廉・沃爾頓(William Walton, 1902-1983)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 Company)委託,為其一系列根據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所創作的《英語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而改編之電視劇,創作片頭與片尾曲。由倫敦交響樂團錄製,並於該年出版樂譜。然而,該電視劇由於製作品質不佳,當時在英國並未受到廣大迴響,再加上後續沒有資金援助,只製作了約26集便宣告失敗。反而是沃爾頓的這首作品,相對於電視劇本身而言顯得更為有名。當他的音樂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越來越受歡迎的同時,這首曲子與其他沃爾頓較名不見經傳的曲子就漸漸成為音樂會上常出現的節目。今晚演出的版本,由保羅・諾布爾(Paul Noble)於2011年改編而成的管樂團版本,莊嚴卻又不失戲劇性,適合作為音樂會、儀式或畢業典禮的開場序曲。   Amazonia-亞馬遜/Jan van der Roost Jan Van der Roost,比利時著名作曲家。畢業於 Lemmens 音樂院,並取得音樂教育、理論作曲及長號演奏家文憑。現為 Lemmens 音樂院賦格與對位法專任教授並兼任該校管樂團指導。這首亞馬遜,是作曲家於1990年出版的一首五樂章組曲,各樂章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樂章:La Laguna del Shimbe 在秘魯萬卡班巴(Huancabamba)省的山區,有一片由14個神秘潟湖組成的潟湖區,位在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名叫瓦林加斯(The Huaringas)的地方,其最為人所知的是其能夠進行神秘治療的巫師及薩滿巫術的古老傳統(人類學家把世界各地找到部族文化信仰,都稱為「薩滿」(Shamanism))。這潟湖群當中最大的一座湖,就叫做西姆貝(Shimbe, Laguna是湖的意思),是一座白色潟湖。據當地巫師說,它可以為病人帶來積極的能量。 第二樂章:Los Aguarunas 沿著亞馬遜河往更下游走,將會遇見Los Aguarunas這座雨林部落。這座部落居住著一群遺世而獨立的民族,他們的傲骨與不屈服,使得過去幾世紀來犯的印加文明也無法褻瀆。他們仰賴著河流所能供給的一切維生。雖說他們近代以來的生活逐漸開始接觸與整合現代文明,卻從未違背先民傳承下來的精神。 第三樂章:Mekaron Mekaron這個單字在印第安語的意思是「想像」、「靈魂」與「本體」。印第安人原是最早居住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民族,然而也有些族群會遠途遷徙,乃至於北美一帶也有他們的蹤跡。他們是音樂與醫學方面的專家,然而,隨著白人入侵,印第安社會與部落間的衝突、裂解和消失,也在所難免。 第四樂章:Kêêtuajê Kêêtuajê是巴西戈亞斯(Goias)省中一個原始部落成年禮前的開始儀式之稱。在儀式之舞蹈結束之後,他們會以河水清潔、塗上紅色顏料再用許多羽毛覆蓋著身軀,成為這個部落最迷人的一項活動。 第五樂章:Paulino Faiakan 1988年,巴西政府想要在國境北部的奧爾塔米拉(Altamira)興建水壩,然而當地印第安民族的生存空間將受到威脅。由於建設計畫中人工湖的興建,他們將會自長久以來所棲息的土地被驅離,於是印地安民族便發起了抗爭遊行,要讓全世界都關心這裡的環境議題。他們的酋長-Faiakan與Raoni Kaiapo甚至遠赴歐洲請願,因為這座水壩的興建,背後受到當時歐洲議會的支持。在這些抗爭與請願的影響下,這座水壩的興建於是暫時中止了。 這首曲子曲風活潑風格多變,善用各種打擊樂器與拍子變化以呈現原始森林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的寫作宗旨,是為了要讓世人能重視動植物保護,以及印地安等原始文化的保存等等。   〔大合奏〕   Peter Pan-彼得潘交響組曲/Ferrer Ferra 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與劇作家作家詹姆士・馬修・巴里爵士(James Matthew Barrie, 1860-1937)筆下的一位虛構人物,該劇作於1904年在倫敦首演,題為「彼德潘與溫蒂」(Peter Panand Wendy)。於1911年由原作者修訂成一本小說著作。 彼得潘是一位永遠長不大的小孩,而且他討厭大人的世界,不管到哪裡,彼得潘總是有一位奇妙仙子(或譯作小叮噹,原文為Tinker Bell)陪伴著他。奇妙仙子的妖精粉(Fairy Dust)總是能讓彼得潘能無止盡地飛到他想去的地方。他住在夢幻島上(Neverland),島上居住著海盜、印第安人、精靈與人魚等等。在夢幻島,彼德潘與他的朋友們-遺失男孩(Lost Boys)一同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冒險。 靈活的木管快速音群帶領著觀眾進入彼得潘自由自在的飛行世界中;銅管樂器多變-時而溫暖,時而磅礴的和聲與樂句則為本首曲子的故事背景增色不少。曲子中打擊樂器的巧妙運用更是將故事中的畫面呈現得栩栩如生。作曲家希望觀眾能透過這首曲子去幻想或體驗一個不想長大的小孩的故事。然而這樣的故事卻也帶出了一個議題:童年的純真與成年人的責任之間的衝突。彼得拒絕了從兒童轉變為成年人,並且鼓動其他的孩子也這樣做。然而在原作書中的第一句「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以及故事的結局表明了這個願望的不現實性。在這種轉變之中也有著悲劇的成分。這世界也有許許多多類似彼得潘的人,難以融入或適應社會,希望藉此節目能喚醒大家對身旁這些人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