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周志維薩克斯風獨奏會

    1. 觀看影片 Ku Ku

      Barry Cockcroft是澳洲籍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及作曲家,在當代薩克斯風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他的作品更是相當頻繁的被世界各地樂手們演奏。本身是知名樂器SELMER及知名音樂品牌D’addario的代言人,以及國際薩克斯風委員會成員。

      當Barry Cockcroft在法國波爾多(Bordeaux)學習最後一年,他專心於練習Berio的Sequenza VIIb,當在練習Sequenza VIIb的主題時,Cockcroft延伸出一些即興的演奏,並在Multiphonics及節奏上作許多有趣且好玩變化,身邊的朋友聽到後跟Cockcroft說:聽起來好像雞叫聲歐~Ku Ku這首曲子的概念在此產生。

      Ku Ku在司瓦西里語(Swahili)就是”雞”的意思
      Ku Ku也是指咕咕鐘
      Ku Ku (Koo Koo)也有瘋狂的意思

      這裡有很多母雞,生活在有機農場裡
      母雞們吃蟲生蛋

      這裡的空氣很清新,帥氣的公雞們迎合了母雞們的各種需求

      這裡還有其他的雞,牠們失去心靈,失去頭顱

      這些雞就活在小框框裡,每一天做一樣的事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2. 觀看影片 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美國作曲家William Albright生於1944年,15歲進入朱利亞音樂學院,之後就讀密西根大學(1962-1970),1968-1969年獲得獎學金前往巴黎高等音樂院追隨梅湘(Olivier Messiaen)學習作曲。

      本曲作於1984年,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委託為三組薩克斯風與鋼琴的二重奏(Laura Hunter/Brian Connelly、Donald Sinta/Ellen Weckler、Joseph Wytko/Walter Cosand)而寫。共有四個樂章,結合多變作曲形式,演奏難度相當高,也是比利時世界薩克斯風大賽(The Adolphe Sax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複賽指定演奏曲目之一。

      第一樂章Two-Part Invention
      本樂章是參考巴哈創意曲而作,然而相較於巴哈的嚴謹,本樂章在對位、曲式及音樂語法是類似於巴哈創意曲,Two-part(兩段)指的是本樂章的主題(subject)與間奏部(episode)。

      第二樂章La follia nuova: a lament for George Cacioppo
      La Follia nuova意思是”新的瘋狂”,lament for George Cacioppo意思是”給George Cacioppo的哀歌”。作曲家George Cacioppo是ONCE組織的創辦人之一,對當代作曲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於1984年4月8日身亡,本樂章就是為了懷念George Cacioppo。本樂章曲式為夏康變奏曲形式(chaconne-variation form),主題由四個複拍子小節組成(4/4-3/4-2/4-5/8),整個樂章一直重複主題並延伸變奏,最終重複了24次。主題旋律優美且哀傷,音量對比非常強烈(pp-p-fff-pp-pppp),帶著濃濃低思念的意味。

      第三樂章Scherzo: “Will o’ the wisp”
      以整首曲子來說,第一樂章至第二樂章在音量表現上由大聲逐漸至最小聲,而第三樂章承襲第二樂章的音量,整個樂章都處在”安靜”的狀態,僅有四個小節音量達f以上。本樂章是詼諧曲,而Will o’ the wisp有鬼火的意思,音樂的表現就像是鬼魅的氣息般,必須演奏大量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偷偷摸摸且鬼鬼祟祟。

      第四樂章Recitative and Dance
      Recitative(宣敘調)來自於義大利歌劇,類似朗誦的曲調,速度自由,對應本樂章的Recitative也是一段無小節且速度自由的獨奏段落,帶有點即興的風格。Dance段落在樂譜上以Mad Dance表示,恰如其名的,整個段落速度極快(Presto),開頭由瘋狂的小三度音程不停的連續演奏數十次,隨即接入鋼琴類似walking bass的演奏,薩克斯風的演奏越來越無規律,音量對比極大且瞬息變換,由樂譜上豐富的表情記號即可瞭解此樂章的歇斯底里程度—angrier、bop!(be-bop)、honky!angry、whispering、elegant、violent、strident honky,最終在暴力的slap tough結束。

    3. 觀看影片 BALAFON

      法國作曲家Christian Lauba生於1952年,畢業於法國波爾多音樂院(Conservatory of Bordeaux),作曲帶有北非與日本民族音樂風格,且致力於薩克斯風現代演奏的推廣。

      Lauba作了一系列給薩克斯風現代演奏技巧的練習曲(目前最新為No.31 Samba)。雖然稱為練習曲,但每一首都是具有相當難度的練習曲,且都可作為音樂會之標準曲目,更是世界各地薩克斯風大賽的指定比賽曲目之一。而本曲Balafon就是此系列練習曲的第一首,為薩克斯風「循環呼吸」演奏技巧的練習曲。

      Lauba在Balafon的樂曲說明寫了「給”熟練循環呼吸”、”敏銳的音量變化”以及”虛實音在音色上的表現”而作的練習曲」,本曲記譜上百分之90的比例都以圓滑線呈現,需不間斷以循環呼吸方式演奏,且橫向旋律有大量的大跳音程,更增加演奏的困難度。

      Balafon是一種非洲木製敲擊樂器,通常介於16鍵到27鍵中間,音色清澈透明,因此本曲音量上大多以pp或是ppp演奏,就是在模仿Balafon演奏上的音效。

    4. 觀看影片 Sonata in C Sharp(#) for Alto Saxophone

      法國女性作曲家Fernande Decruck(1986-1954),1918年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學習和聲、對位及鋼琴伴奏。Decruck的先生Maurice Decruck是紐約愛樂低音大提琴首席,同時還是薩克斯風與豎笛演奏家,因此Decruck亦受他先生影響為薩克斯風寫了超過40首曲子。而Decruck大部分的曲子在她在世時都是默默無聞,甚至連手稿都遺失,直到近十幾年來,她的曲子再次被薩克斯風演奏家發掘出來,其中最常被演奏的就是本曲。

      Decruck作曲受法國印象樂派影響,本曲是當時為Marcel Mule所作(Marcel Mule是巴黎高等音樂院教授,更可說是古典薩克斯風界的開山祖師),另還有給中提琴演奏的版本,有一說是本曲的部分樂章最初是寫給中提琴演奏的。而因中提琴的音域較薩克斯風的音域廣,所以中提琴演奏版本的音域範圍較薩克斯風版本更廣。

      第一樂章
      Decruck未將第一樂章賦予標題,本樂章為標準奏鳴曲式(sonata form:呈示-發展-再現),C#小調,中版。雖然為標準調性音樂,但還是可察覺樂章中不和諧音程、複調音樂、半音主義等元素。

      第二樂章Noël
      G#小調,是第一樂章C#小調的屬調,行版,為三段體曲式(ternary form:A-B-A)。本樂章標題” Noël”為聖誕節的意思,而主題是八小節的樂段,為Phygian調式,來自於” Noël Nouvelet”(意旨嶄新的聖誕節,15世紀法國傳統的讚美詩),接著B段將主題以不同節奏方式(如切分音、2/4轉6/8)呈現,最終A段重複主題而結束。

      第三樂章
      C#小調,輕快且活潑生動,複二段體(ABAB-coda),本樂章標題”Fileuse”為旋轉的意思,Decruck採用大量16分音符以級進或琶音方式讓音符快速的流動在樂章的主音上,音樂速度相當的快,且不停的轉調,雖然中間穿插些許四分音符短暫其他主題打破流動感,但隨後快速音符又馬上竄出。最終coda轉換慢速銜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Nocturne et Rondel
      本樂章分為兩個部分,夜曲與輪旋曲,這兩部分分別各自獨立,沒有相似共用的主體或元素。”夜曲”開頭由薩克斯風獨奏出主題,隨後鋼琴以增和弦加入伴奏,夜曲長度僅有34小節。進入輪旋曲後風格迥變,主題如同第二樂章採phrygian調式,利用變換音符長度,讓音樂越來越急促,最後進入全新的主題結束在C#大調和弦上。

    5. 寫在音樂會之前

      民國96年10月,剛從空軍樂隊退伍,就要準備去工作了。但想想,我實在不甘心,不甘心Sax學了十年,連場屬於自己的音樂會都沒開過,然後就這樣沒了。於是,當時找了跟我一樣不甘心的學長學弟,刻苦克難地,在96年12月29日的此地(臺南大學雅音樓)辦了場「臺南一中校友管樂團薩克斯風四重奏音樂會-“初衷”」

      -每次想起十年前開始玩樂器的那一天,總是很開心很開心-

      音樂會非常成功,吹了想吹的曲子,講了想講的話,還告訴台下聽眾:「我真的很喜歡音樂,希望大家也可以一直喜歡音樂」,真是被自己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台後默默告訴自己:今天就是你音樂生涯的最高峰了,可以了吧,沒有遺憾了吧!

      隔年土木技師考上了,不想考的公務人員也考上了,開始工作,Sax從愛人變過客。雖然平常沒樂器吹,小確幸是,每年寒暑假還有南一中校友管樂團(TNAB)可以參加,半年一次週期,就像在解毒一樣。只是,Sax真的越吹越爛,這也沒辦法,現實就是如此,但也沒關係,參加校友團是要聯絡感情阿,樂器吹再爛學弟也會包容的。樂器放在樂器盒裡不會爛就好,乖歐~

      101年8月,又有TNAB可以吹好開心,喇賽完就是要參加慶功宴。慶功宴上,大口吃肉大聊八卦好不快樂,到了幹部們發表感言時間,行政總監學弟K感性的說:。

      -K:當初聽到學長的”初衷”音樂會,看到他們感情這麼好,
      我就好羨慕,我也想像他們一樣
      ‧‧‧‧‧

      此時
      我,眼淚已經止不住了。

      -竟然一場硬要辦自爽音樂會,真的可以帶給台下聽眾感動-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時候一切都通了,也聯想到Joe Dimaggio的名言(註一)。當下突然領悟到演奏才是我人生中最想做的事,藉由自己的演奏傳達意念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活著就是該演奏給別人聽阿!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真正想做一件事的企圖與衝動。

      於是我拂去樂器盒上的灰塵(打開後發現竟然被蛀了好多洞阿~),重新來過。長音吹不到5秒就累了,一遍又一遍的復健,非常的難熬。暗黑破壞神3也不玩了,下班再累還是要吹樂器虐待自己身心,戕害親友耳朵。終於音樂之神再次眷顧了我,102年9月,我唸到了肖想十幾年的音樂系。以一個大叔身份假扮大學生混入校園。

      進入南大音樂系要先謝謝蔡恆嘉學長、許家銘大師以及吳志桓博士,感謝三位引導我進入憧憬已久音樂系。也感謝我的主修老師-古博元博士,古老師感性又理性的心思,讓我在音樂處理上有著很大的進步與成熟,更帶領我進入現代音樂的世界,著實擴展了音樂眼界,古老師更是個很體貼的人,對於每次上課沒有新進度的我還是笑笑的接受事實。感謝南大音樂系進修部106級的班上同學,同學們都很有愛心的提醒我[要點名歐、要交報告歐]、掩護我[老師!志維到了!]、容忍我[阿~我不能當班代啦],讓我能在班上同學保護傘下置身事外的平安到現在。另外要謝謝TNAB眾,因為你們讓我更能思考更敢作夢。

      最要感謝是家人,支持我、支援我念音樂系最大的後盾。自從進入南大,四年來每天都是早上7點出門上班,晚上10點下課回家,日復一日,有了小孩之後還是毫無改善。感謝周媽媽、鄧媽媽容忍我拋家棄子,成全我一無反顧的練等升級,還有辛苦豆姆媽,要一邊照顧豆姆、一邊練我的伴奏、一邊還被我嫌。

      最後,謝謝你們大家今天來我的獨奏會,10年前的告別音樂會結束後,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重回舞台且開獨奏會一天,真的要感謝太多人。最後,我真的很喜歡音樂,希望大家也可以一直喜歡音樂,只要有人想聽我就會一直吹下去。

    這是我就讀台南大學音樂系畢業前的重要獨奏會,也是我第一場個人獨奏會,算是檢視自己這三年半以來,自己的演奏能力提升了多少的一場重要檢核考。

    獨奏音樂會的曲目我從兩年前就開始思考,我喜歡怎樣的曲子,我應該演如何的曲子,備選曲單數十首,最後在考量音樂會時間以及我個人演奏能力下,選出了四首曲子,每一首曲子所需演奏能力都超過我的演奏實力,也是給我一個短期衝刺提昇自己的機會。

    Ku Ku (1997)-Barry Cockcroft
    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1984)-William Albright
    Balafon(1996)-Christian Lauba
    Sonata in C Sharp for Alto Saxophone (1943)-Fernande Decruck

    另外這場音樂會也代表了我音樂生涯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它是有故事的,它不是任務性,更不是形式性的音樂會,希望大家都可以來參與這場演出,來聽我說故事。

    薩克斯風:周志維

    鋼琴:鄧伃伶

    演奏曲目

    Ku Ku (1997)-Barry Cockcroft
    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1984)-William Albright

    Balafon(1996)-Christian Lauba
    Sonata in C Sharp for Alto Saxophone (1943)-Fernande Decruck

     

    回上一層節目資訊